台灣,正在重新尋覓國際地緣定位中。
瞬息萬變的東亞政局與兩岸間的風起雲湧,已經讓台灣面對著截然不同的國際地緣政治挑戰。以觀光業為例,遭逢兩岸情勢逆轉,致使來台陸客大幅減少,讓原本仰仗陸客的產業生計大受打擊;只是在此同時,卻也因台灣觀光體驗被其他國家遊客肯定,讓整體來台旅客人士未減反增,屢創新高。而其中成長幅度最大的,正是配合政府開放簽證所引入的東南亞旅客(不含馬來西亞、新加坡),在今年第1季中,較去年同期大增了62%,彷若為我國頓塞的產業發展瓶頸顯露曙光。
然而,入境人數或許可以略以填補,但針對陸客驟減對觀光業帶來的衝擊,受限於台灣長期以來對於東南亞市場的忽略,卻仍有極大進步的空間。事實上,不論是清真穆斯林需求、多語導覽服務、原民文化行程等,都值得、也應該針對東南亞旅客的需求詳加細緻設計,才能讓來台的遊客有更深的感受,也才能真正藉由提升旅遊消費與購買能力,讓台灣觀光產業紓解陸客驟減的巨大衝擊。
於此同理,與消費者互動交融更為密切的台灣金融業,也在尋覓新商機與配合政府新南向呼籲,逐步開展在東南亞國家的經營布局。但不容否認的是,台灣對於新南向國家的長期忽視,造成社會大抵僅將其視為廉價生產基地與勞動力來源,而這樣的錯誤定位,更讓我國對於這些國家的產業發展、資金需求以及金融市場結構等,缺乏著基礎資訊的掌握,更讓分析判斷能力失準。
研判台灣本身所擁有的個體優勢,再藉由密切的交流合作,來尋求兩方共榮的機會,應是這次「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目的。因為這次的新南向,將不復聽聞西進時充耳所聞的「讓利」,而是每一個商機都將建立在「互利」的協調中,共同迎向嚴苛的市場機制考驗。因此,新南向政策能否記取前次經驗,並對各新南向國家的政經有更深刻的認知掌握,規劃互利商機,將是攸關新南向政策成敗與否的重要關鍵。
之於金融業,除了我國豐裕的資金成為競爭的最佳根基外,充分完整的企金、消金產品鏈所搭配的人才庫,本該也是向外拓展的重要資產。只是,如同前述因為對該些國家的認知不清,加上語言與文化的隔閡,限制發揮我國整體戰力的機會。尤其對照日本、韓國甚至對岸等所採的系統組織戰模式,台灣金融界與政府實在應該從根本的戰略與戰術規劃中,扎根做起。
除了旅遊與金融,包括:醫療、農業、文創、資訊等,也都是台灣與新南向國家可以合作互補的重要產業項目。在適當的政策引導下,台灣都有機會在協助新南向國家發展的同時,也突破我國產業當前的發展困境。期待政府在口號式的宣傳外,能夠聚焦出更清楚各階段的發展目標,集結國人各界力量,逐步落實。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台灣島上的人民就沒有放棄過與周緣地區經貿的往來,並時時尋求這塊島上最佳的生存商機。沒人期望兵戎相見,但兩岸外交烽火再起,更突顯出台灣需要尋思強化周邊連結的急迫與必要。我們也曾經共同經歷美國、南韓、沙烏地阿拉伯的斷交衝擊,但一次次我們都讓台灣邁入新的發展階段,也創造了全新的地緣關係。而今,新的國際情勢逼迫著我們面對自己的真正定位,一個在太平洋西岸絕佳位置的關鍵地位,畢竟前人說過「退此一步,即無死所」,若不揚帆再起,又怎能交代歷代對這塊土地的深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