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
德國農業成功經驗
食農教育、循環經濟理念 從學齡前開始播種
新政府就職1年來積極推動新農業、循環經濟,地球另一端的德國,早一步行之有年的從家庭及學校教育著手,將食農教育、循環經濟概念植入國民腦內,使德國成為全球推動循環經濟、廢物再利用最具成效國家之一。
即使年近80歲,「陽光阿嬤」、戴炎輝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周美惠,仍懷抱改變社會的理想,除努力推動再生能源的使用,也正積極於全台各地推動食農教育、啟動農業循環經濟,在台北市的大同社區大學初見成效。
周美惠表示,德國是目前全球推動循環經濟、廢物再利用最有成效的國家之一,在德國當地不乏可見使用廢棄物再利用作為建材的綠建築,真正實現經濟、低耗能、無汙染等目標。
她曾在德國世界聞名的建築與設計藝術學校包浩斯留學,對於德國的環境保護與城市規劃印象深刻,返台後積極推動台灣綠建築與再生能源的利用,甚至數度出入立法院與民意代表溝通綠建築、再生能源推動的必要性,因此被稱為「陽光阿嬤」。
她說,歐洲因為以宗教教會做為社區發展的起點,為利人口繁衍、解決糧食問題,教會、修道院從很早開始就重視天文、地理甚至科學研究,以利當地農業發展,也因此,歐洲人很早就體悟資源有限,要與環境共生。
德國人從小透過遊戲認識土壤
「德國啟動農業的循環經濟,早從學齡前就開始播種,這時的孩童在家庭以及學校陪伴下,先從廢棄的報紙打造花盆器皿開始,並讓孩童挖土,透過遊戲,讓孩童從中認識土壤,啟動他們對土地的連結。」
之後隨著孩童的增長,逐漸加入認識種子、植物;種植、採集農作物;更大一點的孩童,在大人的陪伴下使用工具,將採集到的莓果製作成果醬、簡單的烹飪,甚至將廢棄的木材、花草再利用成為遊戲時的道具或花圈,都是透過遊戲的過程,讓孩童了解廢棄物再利用的重要性。
周美惠表示,德國學齡前教育強調孩童與土地間的聯繫,讓孩童從遊戲認識環境,讓孩童了解農產品從土地到餐桌的過程,達到人與環境共存的目標。
孩童食農教育結合銀髮族生活
近年來,她把這套百分百使用、廢棄物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理念導入農業,在學生提供土地下,自5年前開始,在南方莊園飯店附近的實驗農場進行食農教育,重建人與土地的連結,追求人與環境的共好,如今南方莊園飯店的蔬菜已達到自給自足。
儘管有了飯店食農教育的經驗,但這套模式若要複製到都會區,首先會遭遇土地資源稀少的問題,沒有地方可以實施有機堆肥,更遑論之後的種植。
周美惠說,對都會區來說,廚餘的回收再利用是一件擾人的事情,且若用傳統有機堆肥,需要耗時約20天。
所幸有了新科技應用,透過機器設備,民眾把廚餘倒入機器4分鐘後,可自動分解為液態固態有機肥料,廚餘問題解決後,加上現有業者開發出可讓民眾在家水耕或土耕的器皿,實現了屋頂即菜園、食材自給。
「環保署長李應元看到這機器後,在當次的展覽會中立即下單訂購1,000台,要把這樣的廚餘分解設備分到全台的每一個里。」在政府踏出全台農業循環經濟的第一步,加上先前飯店成功的食農教育基礎下,周美惠除要複製德國學齡前孩童食農教育外,更進一步結合銀髮族生活,讓孩童學習種植、認識土壤、堆肥過程中,不僅實現校園內食材的自給自足,讓孩童體悟廢物再利用的重要性,還可讓社區內的阿公、阿嬤參與孩童的童年,豐富彼此的生活,而這套做法已在大同社區大學內推動。
她更計畫把這套食農教育拓展到新北市, 周美惠感嘆,21世紀都已經快過了1/4,但台灣的教育還停留在18世紀的階段,因為失敗的教育,使得年輕人不了解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甚至不知道天天要橫跨過的那條溪叫什麼名字,對比德國等歐洲國家孩童從學齡前就開始的食農教育,台灣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