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
日本農業成功經驗
不靠政府補助 日本培養出強大農企業
近期最受注目的日本農業經驗,是公益社團法人型的農企業「日本農業法人協會」,以企業化手法和計畫性耕作,成功推展到國內和國際,並傳承農二代。這是農民「由下而上」實質經營成效,非單靠政府「由上而下」的農業津貼求生存。
日本地方創生的核心「道の駅」,是日本國土交通省讓日本農民有機會成為百萬翁婆之地、成功的創造了農民好萊塢農業基地。進而延伸農民市集,在跨單位合作之下,日本的農業政策和結構調整,許多成功的案例終成為台灣農業推動重要參考依據,亦成為產業輔導及教學工作之參考。
但是深感台日2地農業發展背景差異頗深,的確需要些許時間醞釀,方可將農業政策推動,透過「馴化」,「逐步」得以扶植於台灣農業推動腳步上,以深耕式條件讓政策實質導入台灣。
日本農協組織(JA)在推行與輔導的是,從農業技術、產品運銷、品牌建立到地方大小JA農民直售站成立,日本農業地形條件造就了農產品市場的「地產地銷」直營方式,生產農家的產地品牌效益擴張,透過產地直售,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面對面交易,大大提升其農協經營效益,生產者也同步增加實質收入。
農民收入穩定,提高農業競爭力
最近值得注目的公益社團法人「日本農業法人協會」,是具有農業競爭條件的農企業,將農業產業以企業化手法和計畫性耕作條件搭配,透過各種商業營運方式成功推展到國內和國際市場,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企業體,大大提升日本地方農業經營之穩固基盤,並順利傳承農二代而持續延續。
此農企業農民在地方扮演之角色是「由下而上」實質經營成效,日本地方農民營運基礎方是造就日本農業穩定的經濟基體,非單靠政府「由上而下」的農業津貼、設計各種補貼條件去求生存,唯有農民基體收入穩靠,方能成就日本農業穩靠的大營運基盤,甚至進而造就成熟、完善而具有競爭力的農業經濟體制。
日本地方農業基盤仰賴著地方農民經營實力成熟條件,讓農民真真切切在實質經營上具有完備經營條件而獲利、願意再投資,這才是影響農民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提供完備條件包含農民須讓消費者信賴的角色扮演、友善生產耕作與健康作物提供、銷售通路健全通暢而多樣,以及農民須不斷接受相關農業教育的洗禮,提升其經營條件而使之趨於成熟,這些都是需要政府不斷推動制定各種配套政策與制度,階段性累積成果,絕對不是單靠一時之三年五載的急促補助條件,更不是任何補貼條款可以肩負使命,需要持續而深耕的教育累積。
各類農業法人成立,均衡產業發展
日本農業產業的大競爭、農協功能落實,各類型農業法人成立、支持地方農民團體組織運籌,以及事業性聯誼社團發揮綜效,真正讓各類型組織可以依照不同的農業經營事業目的,扮演自己的角色而擴大農業生產利益,讓產業更趨穩定而均衡。
台灣的生產農民本身自視條件具備,提升經營能力與被消費者認同,包含農業技術精進、農業品牌建立、檢驗認證與生產履歷的透明化等,甚至主動協助食育教育推動工作等,同時培養國際化眼界,走出國門累積世界市場觀念,認清台灣優勢經營條件與不足之處,從優勢中尋求突破而不斷推進。
穩定的農業經濟發展條件,終須仰賴有前瞻性的政策思維及執行策略制定,以短、中、長程目標去堅持而徹底執行,從中央政府與地方公部門、農漁輔導單位及地方組織的串聯與協調、凝聚共識。
近年來引進日本的長宿政策、食育教育的施行、農產直售之地產地銷、道之驛公路休息站之農產行銷、產銷履歷的透明標示,以及學校營養午餐帶動之食育教育等,假以時日也都成功引流至台灣農業政策成為軸心,雖然從觀摩至今歷經時間有點漫長,期間須經過政黨輪替、政策進入立法審查、農業政策制定到執行細則而編列經費、地方推動到農民有機會參與而形成風潮,終也已經走到農民可以直接受惠的政策美意,值得讚許。(本文作者為和東優社株式社代表取締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