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醒各界關注氣候變遷可能的影響,國際清算組織(BIS)出版了一份名為「綠天鵝」的報告,來提醒各國央行、立法機構、監管機構注意氣候變遷可能對金融穩定帶來的挑戰,並呼籲為了避免災難性的結果,應該開始採用因應對策。一旦這隻「綠天鵝」真的來臨時,將是各國政府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上的莫大風險挑戰。
事實上,除了因為異常氣候所帶來的減碳呼聲之外,長期以來,在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的大旗之下,國際間生產鏈重新配置,讓許多高耗能、高排放與勞動條件高的產業,由已開發國家往監管漏洞地區大舉遷徙,除了失業而使貧富差距加劇,也會有一些環境破壞者的公司因此獲利而股價一路攀高的亂象出現。
終於,隨著千禧世代的覺醒,以及如占領華爾街運動的動員,喚起了對於金融業角色的檢討呼聲,檢討在資本報酬率之外,該如何促進企業落實身為地球一員的應有責任,包括著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大面向的提升改進,具體項目如氣候變遷的減災減碳、天然資源的保育、工作權益的平等、公民社會的建立,以及反貪污賄絡、董事會合理薪資等等,都成為ESG的目標項目。
而對於金融業而言,落實ESG途徑,主要就是藉由動員資本,經由不同的金融產品來達成。這樣的趨勢,於1990年代開始萌芽的國際組織呼籲,在進入新世紀後逐步落實標準化,例如2007年的赤道原則,G20推動的永續投資,以及聯合國推動的責任投資原則等,都是期望藉由制度化的標準來引導金融業的發展方向,進而促使金融業一起參與讓人類社會更好的目標中作出貢獻。
只是,受限於國際情勢,台灣無法直接地接軌此項重要的國際發展趨勢。就如同已經有兩千多個成員簽署的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我國金融業卻無法平等參與,限制了將我國目前大力推動綠能投資融資的努力與國際社會分享的機會。
但台灣卻是充滿了極大機會來引導資金讓台灣更好,除了綠能的投資外,台灣擁有充沛的剩餘資金,如果能夠妥善規劃發行社會影響債券(Social Impact Bond),在公權力對於土地提供、最低保證購買量的進行承諾下,針對長照服務、健康促進,甚至青年社會住宅等公共服務項目,開發成為ESG金融的投資標的,將是台灣下一階段的發展動能。
讓金融投資善行善為,使金融協助世界更好。當人類的行為活動危及了地球的永續發展,當少數人為了追逐財富累積而傷害了其他人平等生存的權利,善用金融機制,引導資金流向善的產業與行為,是ESG投資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在新冠瘟疫蔓延的2020年春天,就期待ESG所引導的金融投資,為地球罩上一個永續發展口罩,避免人類不當開發行為與貪婪的危害,留下一個更好的地球給未來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