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

立法委員余宛如:投資發展農業新技術 拚對外輸出

採訪、撰文:李于宏

台灣擁有優異的物聯網科技很適合協助農業朝向智慧化轉型升級政府必須扮演整合角色將農業從國內市場擴展至國際並向外輸出技術而適度開放農業金融有助農業人口年輕化也能帶動農業微型創業蓬勃發展

為復興台灣農業政府力推新農業政策」,鼓勵青農返鄉運用創新科技改造傳統農業然而發展新技術需要資金更需要市場政府與企業該如何扮演農民後盾為台灣農業轉型升級盡一份力長期耕耘公平貿易與農業議題的立委余宛如對此做出政策建言

留著俐落短髮身穿合身深藍色套裝民進黨不分區立委余宛如是這屆立法院的新科立委但在公平貿易農業與社會企業領域她卻是資深的先行者」。談及發展新農業她表示相較於公平貿易是為了解決貧窮國家農業產銷過程的權力不對等台灣農業有自己的問題要面對

農民最怕的是風險無法確知現在種下去收成時他能拿回多少錢。」而除了供需風險外另一端的消費者擔憂的則是食安風險。「所以消費者需要有人替他們把關確保生產鏈透明用什麼標準種植。」政府目前積極推動生產履歷就是為了讓生產過程透明可追溯,「用科技解決風險」,而這也是公平貿易的核心精神

強化農民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不過余宛如認為台灣要發展新農業並與國際接軌除了產銷制度透明外更須強化農民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台灣農民需要培力。」她表示台灣加入WTO對農業持續採補貼措施其實等同滅農」,是在削弱台灣農業競爭力

余宛如以美豬為例,「為何豬農害怕美豬進來因為本土豬的產銷過程水準品質都沒辦法跟美豬競爭。」時至今日凌晨時仍可看到一輛輛卡車載著溫體豬屠體在馬路上疾行的畫面但都是在常溫的狀況下運送而國外從屠宰到運送都已無菌化作業且已發展出完整的冷鏈物流

而台灣雖有業者開始做冷鏈物流但只有經驗缺乏學術研究難以標準化形同多頭馬車各自為政這是台灣當前農業難以與國際競爭的問題所在。「你要農業好就不得不去面對這些競爭甚至是生存問題。」

不過要強化農業競爭力消費者也必須做出改變余宛如表示台灣民眾過去習慣以低價尋求商品貴不一定好便宜一定有問題。」發展新農業需要投入資金成本勢必提高因此她認為台灣民眾應摒除價格至上的思維不能再以價格做為消費的唯一考量

然而即使有了創新農業技術倘若沒有相對應的市場也很難提升業者投資意願對此余宛如以自己在倫敦求學時的經驗為例強調台灣農業技術其實有向外輸出的潛力

我之前在倫敦念食物人類學我的一個同學是巴基斯坦前總統的女兒。」為何貴為前總統女兒卻會到英國念食物人類學?「因為當時巴基斯坦有很嚴重的饑荒。」余宛如說由於巴基斯坦倉儲冷凍設備水準嚴重低落導致無法存放糧食這部分的農業技術都是台灣可以對外輸出的強項

跨出台灣才能做大市場

對農業只是補助卻沒有發現它創新的可能性就會失去很多發展機會。」余宛如強調台灣有很好的科技與農業技術加上地處亞熱帶從平原到高山發展出多元化的作物此外台灣的閒置資金也很多如何運用這些優勢找出可供其他國家借鏡甚至幫助其他國家發展是推動新農業政策中的關鍵重點

國發會目前正規劃亞洲‧矽谷推動方案如何與新農業政策結合余宛如表示新農業政策的主軸是透過新科技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增加產銷通路並提高農業附加價值進而與國際接軌由農委會旗下的台灣國際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台農發主導

而在亞洲‧矽谷這塊則是以物聯網為主也就是智慧農業。」余宛如說雖然智慧農業的具體內容尚未明朗但可確知是朝數位服務以及產銷的連結,「這也是食安非常重要的一環。」此外像是無人載具的資料建置運用以及電動車運用於果菜市場進一步減少廢氣排放等軟硬體整合解決方案

不過如何讓廠商願意投資新技術?「你一定要有市場讓投資者能出場甚至能獲利。」余宛如表示台灣市場太小但發展新技術投資的金額相當大當投資人賺到的錢不多或沒有出場機會就沒有投資誘因因此一定要先做市場調查且市場不局限於國內,「國外其實有很多機會。」

返鄉青農需要金融業相挺

此外余宛如表示金融業在發展新農業政策上應扮演積極角色她指出目前台灣金融機構最大的問題就是爛頭寸太多卻不知如何投資然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青農返鄉創業亟需資金但因缺乏擔保品無法拿到貸款形成市場資金明明相當充沛但需要錢的人借不到的弔詭現象

對此余宛如認為過去農民多為中高齡被視為缺乏商業頭腦的族群政府擔心他們被騙因此農業金融要求穩定對農業金融機構能投資哪些標的規定相當嚴謹,「這有其歷史因素存在這種政策我能理解。」然而現在返鄉青農越來越多思維也與過去完全不同

我認識一個青農他還會用google計算最短耕作距離減少耕耘機的廢氣排放非常有商業頭腦。」余宛如表示過去談經濟學生產要素指的是土地廠房勞工與資本,「但現在不一樣了談的是知識人才與技術。」政府如果要發展新農業應適度開放農業金融不僅有助農業人口年輕化也能帶動農業微創蓬勃發展

針對台灣的金融業與創投余宛如認為應大膽一點」,事前認真評估微型創業的存活率或找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提供擔保成數藉此分散風險至於新創能否成功就交給市場機制決定現在投資舊產業已經沒有利潤勇於投資新創並越能壓低風險未來利潤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