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建構社會信任是當前絕對要務
黃崇哲
台灣金融研訓院副院長
《台灣銀行家》雜誌副總編輯
一場無預警的大停電,不僅在酷夏中造成了全民的諸多不便,更深深打擊了政府能否達成非核家園承諾的政策信任。因為從入夏以來,不停斷的限電警戒紅燈已經變成台灣的新常態,而綠電的遲緩發展以及燃煤天然氣的大幅依賴,加上用電量的持續攀高,更讓人民對於2025非核家園新能源政策的落實可能性產生了質疑。
除了能源政策外,新政府上台之初所宣示的如:長照、年金改革、產業發展甚至基礎建設投資規劃等重大政策,也都同樣面臨著人民信任危機的考驗。令人憂心的是,一旦無法盡速尋思對策,重新贏回人民的政策信任,則往後的施政將更形困難,更可能延宕台灣進步革新的發展機會。
在當前民主浪潮與網路科技下,台灣雖有了蓬勃發展的公民社會力量,但對於社會群體間的信任關係,卻呈現日益薄弱的現象。在歷次的社會信任度調查中,我們見到許多攸關社會運作基礎信任的重要工作,如新聞記者、政府官員、民意代表,甚至法官等,在全民心中的信任度調查中都幾乎觸底,在在顯示台灣人民對於當前訊息傳播或政治運作上都已經充滿了極度的不信任,如此打擊著社會互信的基礎,也呼應著當前政府在施政改革上的困頓局面。
而所謂的信任,從社會學的觀點就是代表著一種依賴關係,在這樣的關係中,信任者放棄對於未來規劃的自我控制權,轉而交付予值得信賴的被信任者,所為的就是可以降低處理未來不確定性的成本。換句話說,藉由一個堅實信任基礎的存在,才能讓社會中的個體願意拋棄成見,改而在共同的目標下相互合作容忍,以追求彼此利益的最大可能。
所以,以國家的尺度而言,信任基礎的建立就是國家領導人能否引領國家發展的重要關鍵。唯有大多數人民對於領導人政策選擇有充分信任,才會將自己身家的興替託付於政治語言的演繹之中,而執政團隊的施政作為才能有落實實施的真正可能。
對此,本期《台灣銀行家》雜誌特別針對食安以及法遵兩項議題來進行報導,看看個別產業界為了重建社會信任以及符合國際規範,所進行的各項努力作為。其中,包括利用區塊鏈的資訊科技,以及加強人才參訪訓練,都是為了在這個逐漸薄弱的社會信任中,針對食品安全以及防制洗錢等議題上,扭轉社會互信喪失的惡化趨勢。
畢竟,就如同台灣高鐵維持一個準點的高鐵班表,才得以讓台灣南北相關經濟與社會活動得以順利進行。我們也期待政府也能於此社會信任危機遭受考驗之際,盡速調整施政步伐,滿足人民對於領導人特質的期待,也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社會信任的持續崩解,重建人民對於國家機器運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