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灣的母親之河──淡水河之所以成其大,是在匯集了新店溪和大漢溪後,一路迤邐往西北流去,並在關渡接納了發源自「天燈故鄉」平溪的基隆河,終成北台灣流域最廣的大河,從淡水緩緩出海。
一如淡水河般,這些年因為國內外經濟情勢巨變,台灣的長期資金水量益發波瀾壯闊。它納入了3條支流而滔滔往前奔流:包括了因美中地緣政治而返台的境外資金、幾十年來民間置於銀行的大筆存款和不斷攀高的壽險業資金,還有近幾年看上台灣能源及經濟轉型所帶來的國際私募基金也積極搶進。三股匯流後,久違的「台灣錢淹腳目」再次躍上舞台。
淡水河沿著大台北地貌肌理,從淡水油車口注入台灣海峽;然而台灣浩浩蕩蕩的資金潮,出海口在哪裡?
因此,這期的《台灣銀行家》雜誌,便是試著分析這波資金狂潮的出海口。我們請記者採訪負責資金募集的投信證券業分析這股資金趨勢和方向,也從壽險業觀點來了解為何壽險業資金寧願承受高風險係數也要投資國外,更越洋採訪國外的大型私募基金經理人,請他們從全球資產管理觀點等等不同角度,來檢視台灣在國際長期資金業者眼中的優劣勢。
台灣要不斷地自問:「我們已經有了什麼,還缺了哪些,未來要往哪裡走。」
所以,政府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若無政府的政策規劃,這龐大的資金便是哪兒有機會便往哪兒流。從股市、房市到先前的ETF募集,都成了台灣資金的停駐處,市場上過多的資金只能四處漫無方向尋找標的,只要一出現配息高的產品,資金就像千軍萬馬般殺去,儘管標榜季季配、月月配非常吸引人,但這對台灣長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進一步思考是否健康、均衡。
若要繼續建構更有韌性的台灣,金融的力量舉足輕重,如何導引資金往更有效的方向,是台灣邁向下一步的重中之重。事實上,台灣從基礎建設、經濟產業轉型到社會福利,都隱藏著相當大的商機尚待挖掘;而這需要法規進一步鬆綁,更多元的金融商品、更多的人才引進和更多政策誘因。
本月5月20日,賴總統即將就職,他先前倡議讓台灣成為亞洲的資產管理中心,期盼新的財金內閣在賴總統的政策高度下,陸續解開幾十年來資金不斷外流的問題環節,希望讓這洶湧澎湃的資金之水找到出海口,並成為台灣下一波再轉型的關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