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壽險業幫台灣買個好保險

108.5台灣銀行家第113期黃崇哲

去年開始,龐大的未實現匯損導致保險業帳上虧損,引發了台灣社會對於壽險獲利的關注,而即將於2025年適用的IFRS 17會計準則,將要求保險公司重新檢視保險合約責任,一旦這個被稱為魔王公報的會計準則正式施行,不僅所有保險公司的財報都需重新估算,而原本高利率老保單產品所產生的利差損,勢必將拉高現有保險公司的估計負債,若保險公司的大股東未能即時增資維持公司淨值,定將嚴重衝擊這些公司的永續經營績效。

保險業在台灣,其重要性無庸置疑:一方面來自於雇用龐大的從業人員,也讓很多婦女有二度就業的機會;另一方面,對於以金控為主的台灣金融體系而言,擁有銀行與保險雙引擎顯得相對重要,在低利率環境下,買儲蓄險成為許多國人資產配置的首選,並創造銀行財管業務的豐厚收入,成為拉高整體金控表現的最重要推動力。然而,由於國內資金報酬過低,這些儲蓄險所吸引的超額儲蓄只能大舉往海外尋覓投資標的,以符合並滿足保單所承諾的預期報酬。

這樣的發展凸顯我國國內資金供需失衡的嚴重性,就如某位金控總經理問:「若沒有保險業每年逾2兆元收入,1兆餘元到海外,國內1年期定存還可維持1%嗎?」換句話說,保險業者憑藉著專業與勇氣,帶領台灣資金在全球找尋投資標的,協助提高資金報酬,同時舒緩國內的游資壓力,讓資金不至於四處流竄,可說是當前壽險業對台灣金融市場的重要貢獻之一。若依據凱因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分析,當前的資金供需市場失衡,顯示出台灣人當前除交易與預防動機外,仍有極大的投機動機沒有被滿足,而只能藉由保險公司海外投資均衡彼此的需要。

但這樣的責任,如一味由保險公司來承擔,在看似蓬勃發展的壽險市場下,卻將台灣社會的金融榮枯,與國際金融市場的景氣波動過度緊密的連結,這些風險除了需要承擔鉅額避險成本外,更讓台灣整體金融市場嚴重曝險於全球金融動盪之中。

畢竟,保險的本意原是為了風險分攤,讓所有參與者的生活福祉有所保障,不因遭受不可抗力風險後而無力回復。而此次壽險業如雲霄飛車般的帳面波動,正是一次極好的提醒,提醒著我們正面臨過多風險集中的情勢。對策上除了足額提撥避險成本外,更應進一步思考資金運用的妥適分配,以避免一旦接軌IFRS17後所面對的衝擊。

回過頭來,唯有逐步平衡國內資金供需情勢,也就是政府與金融業一同創造出台灣的本土資金需求,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參考日本財政投融資制度經驗,可想想此時未嘗不是考驗台灣政府與金融界智慧的最佳時刻?考量目前台灣的整體發展,仍有極多的基礎建設待升級,惟受限於公共債務法的政府舉債上限,阻礙了資金導入相關的建設投資機會。

期待壽險業能加速轉型,結合政府有效的政策保證以及靈活的金融商品設計,找出方式將龐大壽險資源導入國內建設,讓台灣社會更有力的來面對高齡化、極端氣候變化等高風險挑戰。這樣,轉型中的壽險業或許能幫台灣的未來,買一個最重要的好保險。

各期雜誌

108.5台灣銀行家第113期

請選擇雜誌期數

恭喜!
獲得積分+
本期精選文章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