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文化建構 on the way

109.6台灣銀行家第126期黃崇哲

任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先生,在交接典禮中所描繪的未來金融監理之金融強韌、創新金融、發展永續及落實普惠等四項目標,以及引用大公報的四不精神,顯現出黃主委的胸懷與理想,令人印象深刻。

事實上,在黃主委的著作《臺灣保險業企業風險管理》中,有一段話特別令人有感:「金融機構有2張執照,一張是金融監理機關核發的業務許可執照,另一張是社會大眾賦予的信任執照,同時取得這兩張執照,金融機構才能永續經營。」

對於金融業經營績效的評估,許多人習以為常地會舉出諸如ROA(資產報酬率)、ROE(股權報酬率)以及逾放比率等等,但這些著重純財務績效的量化指標,真是反映金融業價值的唯一標準嗎?經營者需深思,金融業存在的目的,除了本身的獲利外,更在於能否對整體社會有益,或能真正獲得社會大眾的信任與尊重。

正因金融業的營運資金來自社會大眾,本就應該誠信經營,並善盡公益及社會關懷,並充分支持產業發展。此次武漢肺炎疫情的衝擊,金融業投入融資紓困,讓產業有喘息伸縮空間,正可看出金融業在危難來臨時,協助經濟社會的真正價值。若只看ROAROE,那麼紓困這種吃力沒賺頭的工作,金融業是不會想承擔的。但若缺乏與社會同舟共濟的精神,以致產業凋敝,則呆帳與逾放的苦果,其後座力恐怕會造成金融系統風險,甚至崩潰的結局。

其實黃主委今年1月在接受由《台灣銀行家》訪問時,特別分享《Go Long》一書,並引用作者Dennis CareyBrian Dumaine所表示的「Long-Term Thinking Is Your Best Short-Term Strategy」這句話,其實充分回應出他未來想建構的金融新面貌;業者以永續經營作為長期的策略思考,將客戶、員工及股東的幸福作為準則;以創新思考,為產業創造價值及增進社會大眾福祉。

是的,當金融永續、普惠金融成為主軸,金融業的獲利與社會責任,其實並非相悖,而是相輔相成的好伙伴;同樣的,當監理機關與產業都有「要用金融讓社會更幸福」的共同目標,則監理機關與金融產業的關係,亦非管理與被管理的上下關係,而是能互相理解,互相協助的共榮體:監理機關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鬆綁法令鼓勵業者創新取得合理利潤;而產業在獲利的同時,履踐社會的信任與期望,讓金融監理機關的理想願景得以逐步實現。我們對深耕金融監理30年,最了解金融業的新主委,與金融產業的搭配,具有莫大的信心。

各期雜誌

109.6台灣銀行家第126期

請選擇雜誌期數

恭喜!
獲得積分+
本期精選文章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