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金融已成為推動高碳排產業邁向低碳與淨零排放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從國際間對轉型金融定義與標準的未達共識,到地緣政治帶來的市場波動,皆為其發展蒙上不確定性。
轉型金融不若ESG那樣遙不可及,而被寄予減碳厚望。然而,何謂轉型?原則為何?國際間尚缺共識,在過渡期不免陷入假轉型、真漂綠的爭議。
複雜的永續法令規範,導致歐洲企業合規成本負擔加重,因此歐盟正在鬆綁法規,預計在2029年前,降低35%以上的中小企業行政成本。
全球風電產業正經歷劇變,原物料成本飆升、政策不確定性與貿易保護主義衝擊,開發商面臨成本、融資多重壓力。新興市場與供應鏈在地化,成為產業突圍關鍵。
英國|擬與歐盟整合碳市場歐盟與英國將展開磋商,朝向整合雙方碳排放交易系統(ETS),邁向跨境碳定價新架構,歐洲碳金融市場將迎來結構性整合。從投資者觀點,碳市場對接可望擴大交易流動性與市場深度,並提升碳價訊號的透明度與一致性,長期而言,碳密集產業所面臨跨境碳成本將趨於一致。歐盟|調整汽車廠碳排目標歐盟批准一項永續監理修正案,允許汽車製造商以3年平均(2025年至2027年),而非每年為單位來評估整個車輛的排放目標,將有助於緩解傳統車廠轉型壓力,法遵成本下調,資本支出得以更有節奏地轉向電動化與低碳轉型,並有機會緩解供應鏈壓力。馬士基|與樂高布局綠色甲醇航運巨頭馬士基(Maersk)與製造業樂高(LEGO)共同投資於綠色甲醇燃料應用,此舉反映新綠能供應鏈正在成形。馬士基透過與歐洲甲醇製造商Kassø合作,確保低碳航運燃料的穩定供應,將大幅提升其在綠色航運市場中的競爭地位。微軟|簽署史上最大生物炭協議微軟與玻利維亞ExomadGreen公司簽署高達124萬噸的生物炭去除協議,標誌碳移除市場從技術驗證邁向資產商業化階段。該協議不僅是全球最大規模的生物炭交易,也凸顯去除不再僅是CSR概念,逐漸演變為具現金流性質的環境資產。紐約|重啟EmpireWind風場開發案紐約州EmpireWind風力發電專案獲准恢復施工,美國聯邦政府能源轉型政策出現逆轉訊號,能源轉型風險溢價下降,有助降低因政治因素變動所帶來的能源政策不確定性風險。對投資者而言,美國離岸風電產業政策穩固性與否,將左右企業資本支出意願。德國|ESG監理政策轉向德國新政府傾向重新評估強制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之必要性,並呼籲歐盟調整其生效時程與執行強度。若德國最終撤回該國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勢將引發歐盟內部關於ESG規範與執行力需重新審視的必要性。
英國|接軌ISSB永續揭露準則英國近期確認,分階段將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SSB)發布的IFRS S1與S2準則納入其「永續揭露要求」(SDR)架構。此舉代表英國將全面接軌全球永續揭露趨勢,強化企業財務與非財務資訊整合。對資本市場而言,此舉不僅有助於提升企業ESG表現的可比性,也將進一步吸引重視氣候風險與永續投資的機構資金。東協|發布ASEAN分類標準草案東協國家近期針對能源等高碳排產業,發布新版「ASEAN分類標準」(ASEAN Taxonomy)技術篩選標準草案,該標準引導資本流向具綠色經濟潛力的產業領域,對金融機構而言,未來參與東協市場將須評估投資標的是否符合分類標準,避免「漂綠」風險,亦為綠色債券或永續融資工具提供明確依據。芬蘭|告別煤炭發電時代芬蘭能源業者Helen關閉境內最後一座燃煤發電廠,象徵該國正式告別煤炭發電時代,預期將使該公司碳排年減5成,並促使赫爾辛基整體排放降低3成,也反映了歐洲能源轉型步伐持續加快,碳密集型資產正快速喪失經濟可行性。機構投資者須重新評估能源類股的風險缺口,並加碼低碳基礎建設與再生能源資產配置。聯合國|IMO率全球之先 通過航運碳定價機制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IMO)通過全球首套針對航運業的碳定價機制,預計於2027年正式實施。未來船舶碳排超過配額,將按每噸最高380美元繳納排放費。雖部分國家認為此舉力度不及徵收碳稅,但對航運企業而言,營運成本與碳效率將成為重要的營運競爭指標。ICVCM|更新核心碳原則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發布新版「核心碳原則」(CCP),對碳權的生成、驗證與揭露標準提出更高要求。此舉反映市場對碳權品質與可信度的日益重視,有助於提高市場整體透明度與投資信心。對從事碳權交易的投資者與企業而言,未來碳權投資決策將更依賴第三方認證與技術稽核,低品質碳權可能面臨市場退場風險。Google|簽署台灣首筆地熱綠能購電協議Google與再生能源投資公司Baseload Capital,簽署台灣首份企業地熱綠電購電協議,預計自2029年起提供10MW地熱電力,供應Google在台灣之資料中心與辦公室使用。此凸顯跨國企業多元布局綠電來源,以降低營運碳足跡。地熱發電屬基載型再生電源,具潛力成為未來企業長期能源策略一環,亦將帶動產業投資機會。
全球永續焦點轉向自然生態與生物多樣性,國際倡議如《昆蒙架構》與TNFD應運而生,促使企業與金融業將自然風險納入決策
歐盟推出簡化版綜合性方案,核心原則為抓大放小,降低企業行政負擔。
全球氣候治理不因美國退出《巴黎協定》而停止。2025年3月25日,第16屆彼得堡氣候對話(Petersberg Climate Dialogue)於柏林舉行,吸引約40國代表參與,為年底COP30氣候峰會鋪路。
全球綠色債券發行量持續增長,永續債總發行量有望突破兆美元,台灣綠債市場亦在政策引導下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