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的話

日落即是日出時

114.08台灣銀行家第188期撰文:鄭翰

前回中部老家探望父母,閒聊間,父親有感而發,「好久沒有收到油飯了......倒是看到家戶搭棚子次數增加了。」

父親的觀察猶如秤錘般精準。我故鄉所在的濱海小鄉村,今年出生率再創新低,但老化指數如飛機升空後直入雲霄。父親出生於戰後嬰兒潮,祖母育有6子,在當時是尋常;母親聽了父親的感慨在旁搭腔,「我小學的座號是60號,後面還有呢。」亦即一個班級60多人。

這些戰後出生的人,成了台灣人口紅利最主要的來源。所謂的人口紅利,指的是15至64歲的工作人口比例超過總人口的三分之二,扶養比小於50%,代表因青壯人口持續成長所帶給社會的經濟增長。但去年國發會估算,從2028年起,亦即3年後,台灣的人口紅利即將結束,壯年人口數持續往下走。

面對持續變老的台灣,最緊張的莫過於政府,因為這意味著未來稅收來源減少、勞動人力降低、扶養壓力大增、勞健保更處於壓力鍋中滋滋作響,因此,政府不斷推出催生政策,但出生人口數還是不斷降低,本期封面故事的作者中研院副研究員董安琪就說:「成人尿布銷量早已超過嬰兒尿布。」然而,與其每天擔憂小Baby報到數下降,踏入65歲的報到數卻往上攀升,我們何不好好正視現實,轉而思考如何經營一個更為長壽、更多健康餘命的台灣社會呢?

本期作者詹芳書提出,這樣的思維需要我們重新定義:「年長者不再是社會資源的消耗者,而是可再發揮生產力與消費潛力的永續資源。」他認為若能創造出讓高齡者持續參與的社會與金融機制,人口老化不必然是危機,對金融業來說,更是「重新定義顧客生命週期價值與風險評價機制的變革契機」。

這正是所謂的長壽紅利。哈佛大學研究指出,人口老化雖使得GDP年平均成長率從2.5%降為1.7%,若規劃得宜,長壽帶來的紅利可以讓成長率拉回到2.1%。

但台灣的金融業顯然還處於起步階段,面對這群擁有鉅額財富的戰後嬰兒潮,金融理財商品仍以保本、安全、傳承作為主要設計原則,卻忽略了這群長者在資產管理上,為應對更長的餘命而對於財產增值有更高的要求與需求。

當然,年紀越長,心態趨向穩健保守自屬正常,所以金融業如何兼顧兩個心態,亦即財產增值和適度的安全感,設計出讓人眼睛一亮的金融商品,便是金融業可以發揮的創新範疇了。

往昔以日落比擬遲暮之年,似乎人生從此如沙漏倒數計時;但我們若是記得,沙漏流瀉完後還能持續翻轉從頭開始,那麼,人生日落亦是日出時。

各期雜誌

114.08台灣銀行家第188期

請選擇雜誌期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