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為國人旅遊勝地的日本東京,其中介於皇居與東京車站之間,正由日本三菱集團結合各方公私部門,大力開展著「丸之內再造」(丸の再構築)計畫。從2002年開始,一棟棟新近完工的摩天高樓,都在展現著未來都市應有的思維與面貌。事實上,這塊丸之內地區,從日本明治時期開始,在原有練兵跑馬場所架構起的紅磚「倫敦街」與「紐約街」,就成為日本商業服務的指標區域;接續二次戰後大量改建的現代商業大樓,更標誌著日本經濟突飛猛進的美好回憶,丸之內結合著日本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引領著該國的都市環境發展與建設標準。
而此次,三菱集團靈活運用著財務與開發手法,設定建設丸之內地區成為「在世界上最熱鬧的互動城市」(世界で最もインタラクションが活な街),正在將文化觀光、國際競爭力提升、環境友善、商務聚集、工作者便利與都市防災等目標一一落實於其中,讓丸之內地區可以持續扮演日本空間發展的領先角色。
對照之下,從228公園往台北車站眺望,這片舊為城中區的範圍區域,一開始被殖民政府作為台北官廳的集中區,在戰後的威權時期也是台北與台灣最繁榮的所在。只是,由於土地產權的零碎,以及缺乏未來願景的型塑,而今對照日本丸之內地區發展現況,令人不勝唏噓。因為一大落年邁落後的建物與過時的都市設計,不論是友善行人空間的提供、新創產業活力的揚發、低碳節能態度的呈現、或是防災救難意識的建構等面向,在在呈現出兩國首都車站周邊日益擴大的發展差距。而放眼整個台灣,都市更新的千難萬苦,讓整個都市除了高昂的地價外,不見進步的價值與意識,實在令人憂心這一代的台灣人會留下怎樣的都市脈絡來予後代子民交代。
因此,《台灣銀行家》雜誌自去年大力疾呼,請各方正視台灣都更的急迫以及金融動員支持都市發展的重要性,也欣慰搭配著這段時間內各級政府與金融機構的回應,除了政府端跨部會的積極修法工作外,各銀行金控也盤點著資源與組織能量,思索如何加速相關都更計畫的推動與進行。讓台灣的都更沉痾,仿若在長期低迷下,稍露曙光,讓台灣都市可能有再改造一次的機會。只是,這樣的曙光仍然需要更強的支持,尤其是整個社會大眾的公民意識覺醒,將都更的公益性進行更完整的詮釋與了解,以避免因為個案的因素,撕裂了社會的互信,更扼殺了台灣都市再生的生機。
或許未來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有穩固的起步,才能有機會成功到達目標。而台灣紛擾許久的都更工作,就期待新政府堅定信念的加強力道,動員各方資源強化社會共識。策略上若能盡速的建立示範典範,將更能凝聚社會的共識認同。而其中,台北車站周邊,或許正是可以思考的標的與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