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數位貨幣發展浪潮 強化金融業產業競爭力

107.3台灣銀行家第99期黃崇哲

特幣的價格大幅上漲,諸多專家比擬起歐洲早年鬱金香狂熱,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勃·席勒(Robert Shiller)都擔心,比特幣會讓泡沫經濟的歷史重演。然而,台灣社會卻也在此浪潮中,開始擴大對於數位貨幣的討論,儘管整體對於比特幣的投資不像南韓一般的熱衷,卻也展現在媒體中更常見到「區塊鏈」、「挖礦」等加密貨幣專有名詞流通其中。

而除了比特幣之外,更有其他利用不同加密演算法與交易機制的數位貨幣接續而生,在不同的市場認同中贏取投資者的信心。讓新生代投資人的外幣配置,所考慮的不再是美金、日幣與台幣的持有比率,而是加上比特幣、乙太幣或瑞波幣跟台幣帳戶之間的取捨。在此同時,南美產油大國委內瑞拉政府為了挽救經濟崩盤、繞過美國政府經濟制裁,也在2月發行以石油為支持的加密貨幣Petro,希望達到穩定國內經濟和財政獨立,成為第一個宣稱具備準備並有主權政府保證的國家數位貨幣。

由於翻譯,台灣習於將這些數位貨幣通稱為虛擬貨幣Virtual Currency,但實質上,這些數位貨幣卻不應將它們都當成虛幻的泡沫。儘管中文的「虛擬」意為憑空想像的比擬,而英文Virtual的本義卻是幾乎為真的意涵。因為這些數位通貨,已經配合網路基礎建置的完成,以及電腦計算能力的提升,在法幣的法償地位外,直接挑戰社會對於交易媒介與價值儲存的接受能力。

就如同戰後嬰兒潮世代對黃金的喜好、X與Y世代對於避險基金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持有,不同的世代在進行財富配置時,源於成長背景與信仰,本來就會有所差異。所以當網路原生代的千禧世代逐步成為消費與儲蓄主力,在面對主權大國無所限制的舉債與貨幣擴張行徑下,宣稱去中心化、加密且全球一致化的各種數位貨幣,就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力;更基於這樣的吸引力,創造出對於這些數位貨幣的「社會信任」。讓虛擬不再是虛,而是逐步成真。

面對數位貨幣的未來發展,專家們或許有不一致的預期,有些誇張的認為數位貨幣終將取代法幣的地位,但更多的都是認為貨幣的數位化是一個不可擋的趨勢,但何種能夠存在並被社會完全認可與接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現存的各種數位貨幣,都將是非常有趣且值得的「試驗」,讓我們探索在經濟發展史的過程中,從貝殼、貴金屬貨幣、法幣後,下一種流通貨幣的可能型態。

所以,台灣的金融業也應加速掌握千禧世代的信任心態,作為後續業務發展的策略規劃基礎。尤其是,台灣在去年通過金融科技監理沙盒後,已經明白的向世界宣示台灣往金融科技發展的決心。這樣的努力讓外媒Raconteur把台灣列於當前新興五大金融科技中心之中,僅次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尤其是再加上充沛的人才資源與電子資訊產業能量,更讓台灣未來金融科技發展充滿機會。

世代的信任差異,是世代進步的根本,從創造論到演化論、從男尊女卑、兩性平權到多元價值,因為不同的價值信任,讓未來的世代能有全新的發展機會。

數位貨幣機會亦然,在網路化與去中心化的發展機會下,未來的交易基礎會呈現哪種面貌?而金融業的商機又如何存在於「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的商業模式之中?台灣現在已經有了進步的立法,以及優質的金融與資工人才,接著就是考驗政府的治理能力以及業者的前瞻眼界,怎樣在未知的大海中,找出寶藏山所在的金銀之島。

各期雜誌

107.3台灣銀行家第99期

請選擇雜誌期數

恭喜!
獲得積分+
本期精選文章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