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0)年2月起,武漢(新冠)肺炎幾乎占據所有主要新聞版面,近期隨疫情延燒各國,經濟急凍,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屢破歷史紀錄,充分反映了人心有多麼的驚惶與不安。而台灣在沒有得到WHO任何奧援的情況下,強力展現超前部署的能量,從一開始被預測唱衰為世界第二危險,在最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風險排名(名次越後越安全),已變成第64,讓台灣成為世界公認最安全的國家之一,此是由全體台灣人共同努力守護的榮譽。
然而我們不能只自喜於疫情控制得宜,卻忽視背後更大的衝擊正來臨:就是經濟急縮所引發的金融風險。總體面的金融資產損失不僅反映在帳面的變化,對於普羅大眾而言,是大量工作的喪失,家庭收入的減損,以及自身財務壓力的急速升高。政府的紓困作為,不論如何操作,總有其力未逮之處。此時,考驗的正是民眾平時培養儲備的金融風險抵抗力(Financial Resilience)良窳。
金融風險抵抗力是指民眾面對金融風險時的耐受、適應與恢復能力,其中包含民眾經濟資源的多寡、對金融商品與服務的可及度、金融知識與行為的水準,及社會資本的厚薄等四大面向的整體評估,是上次金融海嘯期間開始漸被用於經濟金融領域的新觀念。相較於大家熟悉的金融普惠,往往僅重視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交付與可及性,金融風險抵抗力更強調金融應該使民眾在不利金融狀況下有效發揮作用的能力養成。易言之,金融服務的普及,應該是以強化人民對抗風險的能力為基本前提,讓受負面衝擊,例如失業、急病或意外金融損失的個人或家庭,能夠籌措足夠資金以資因應,不會因衝擊而難以恢復;如此讓金融真正能「普惠」,提升社會福祉,因此金融風險抵抗力被許多人認為是比金融普惠更為超前的「2.0」觀念。
抵抗力的強化,反映在民眾可以滿足生活所需之財務需求,並對可能面對的金融風險有所自信準備。當經濟越發展,貧富不均的情況日益嚴峻,尤其對年輕世代、單薪高負擔家庭等弱勢族群而言,一旦面臨人生各項的變故或衝擊,生活很容易陷入困窘與壓力。即使長者族群,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隱性貧窮狀況恐怕是會加速惡化。尤其,金融知識的不足,財務規劃與管理能力缺乏導致不當財務決策所形成的負擔,更是不分族群的共同風險。
風雲難測,誰都不知道下一波壞事何時來臨、會有多嚴重,就跟沒人能預期到此次疫情竟演變成再次的全球金融風暴一樣。所謂超前部署,除了是救難賑災所應有的準備,更應該部署的是平日自身風險抵抗力儲備與不斷強化,讓民眾具備足夠防疫力與恢復力。若能在有效的金融政策與金融教育引導之下,為台灣社會織起一張強大的金融安全網,讓台灣人從有財務自信開始,能利用金融勇敢逐夢,無論衝擊災禍從何而來,皆能凜然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