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融業規模偏小、同質性是老問題。財經學者呼籲,應統一合意與非合意併購之規範,減少政策落差,特別是以現金或股票收購原則應一致。
公股銀行雖具龐大資產與低廉資金優勢,但在民營銀行積極攻城略地之下,市占率持續流失,亟需秣馬厲兵以對。
美國金融併購主旋律不再只是大者更大,近年銀行交易量最大的反而是整併金融科技公司;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地方中小型銀行為求生存進行合併,甚至信合社能挾稅負和監理優勢併購小型銀行。
全球政經變局促使美國金融整合加速,台灣金融業亦再掀併購潮,聚焦高獲利證券投信,目標搶攻高資產客戶商機,壯大市場版圖。
全球千大銀行資產排名,國內金控集團尚未觸及前50大標準,台灣需要大金控呼聲再起,但經歷過2次金改,台灣的併購到底應該往哪個方向走?或許變大規模不是唯一答案。
併購1.0聚焦呆帳清理與體質強化;2.0則追求規模經濟與獲利極大化;邁入3.0,尊重市場機制,金管會不是資源分配者。
金價已處高位,避險成本增加,如今隱含更多的是全球政經局勢的動盪與糾結。
共和黨的金融政策,受到文化戰爭與金融監理的兩股看似矛盾的力量所影響,而這兩股力量,可能是將美國政府推向建立加密貨幣儲備戰略的隱形作用力。
從社群媒體治國、朝令夕改到加徵關稅七傷拳,川普隻手撼動全球資本市場,歐股債市反成全球資金避風港。
川普的關稅政策引發各國的恐慌、通膨的夢魘,中國的報復性關稅可能引發通膨,以及全球貿易量、經濟成長的下滑,也為資本市場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最近美國股市的大跌、恐慌指數來到新的高點,在在反映這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