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為加速即時支付系統應用進程,從基礎清算到數位錢包全面強化,也帶動金融機構轉型的動能。
歐盟急欲實現戰略自主,卻因專業人力嚴重短缺,導致國防、半導體、能源等關鍵領域的發展受阻。
全球私募股權(PE)基金正將目光投向歐洲,其政策紅利、企業價值被低估及制度穩定性等三大優勢,使它從全球資本配置的邊陲走向核心。
歐洲央行與成員國之間的貨幣、財政政策多頭馬車。為應對此分歧難題,歐盟啟動的《穩定與成長公約》改革,兼顧財政紀律與各國的政策推動,象徵治理思維的轉型。
為降低對美元清算體系的依賴,歐洲央行正積極推動「數位歐元」的開發,期望以此作為突破口,重塑全球支付話語權與金融治理結構。
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德國,施政轉向積極,帶動歐盟提升競爭力。歐盟執委會著手推動成立儲蓄與投資聯盟,可望媒合歐洲公民的儲蓄到投資需求上。
歐盟用「不對稱回應」,對外倡議多邊主義,對內則藉由強化供應鏈與能源轉型,加速「歐洲自主」戰略,以期降低對美依賴。
川普對歐盟汽車加徵關稅,加劇德國經濟頹勢。德國因此將設立5,000億歐元特別基金,力圖重塑經濟並發展國防,然能否因而脫困?
國際政經動盪,川普激起的浪濤,讓歐盟「規範性權力」內涵與執行方式有所轉變。
為避免與川普政府的貿易衝突升級,歐盟尋求多元策略,包括增加對美採購、彈性調整報關程序,並持續對話,台灣金融業更應關注川普變局下的歐洲政經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