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
立法委員蔡培慧:落實農地農用 才能正向調整務農收益
長期投入農業社會運動的民進黨立委蔡培慧,肯定政府推出新農業政策的精神,但實際執行面該怎麼做,她主張「農地農用」是最基本的原則,在此原則下,釐清國內農地資訊,推動土地儲備制、食農教育法,以及更長遠的人才培訓。
政府大力推動「新農業運動」,察納各界雅言。其實,民進黨政府執政以來,就延攬不少體制外的人士加入政府機關,蔡培慧正是為人津津樂道的其中一位。
身為土生土長的南投農家子弟,蔡培慧過去是農業學者,長期投入土地正義、農村改革的社會運動,且擔任過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現擔任不分區立委。
雖然已不在抗議現場第一線為台灣農民發聲,但如今蔡培慧的身分從體制外切換至體制內後,將戰線拓展至國會,全力監督行政機關的決策。
擔任立委後,她堅定捍衛原本的主張,包括落實農地農用、建立土地儲備制、農村人才培育等,就連她與辦公室同仁的名片,皆以稻穗金黃飽滿的農地為底圖。
立法院上個會期,蔡培慧到教育委員會,表面上看似與她的農業專業無直接相關,不過用心如她,融合自己累積多年的「農業」專業與教育委員會最關切的「教育」,推動「食農教育」,估計下會期將提出《食農教育法》草案,並積極推動立法,讓食安、農業能夠落實到日常生活。
不僅如此,為了讓一般大眾對農業生態更有感,她的個人粉絲團不僅宣揚理念,還推出「阿慧上菜」,秀出一道道美味又簡易的拿手料理,而且食材都取之於台灣農民種植出來的稻米、蔬果,相當實用,成為最熱門的單元之一。
蔡培慧發想此創意的原因無他,就是為了幫助一般人從日常起居細節中,了解生於斯長於斯的農食,對台灣的土地更有感。
「食農教育應該要抱持向自然學習的精神,類似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學,以這個為基礎,強化『人』跟『土地』的關係。」她以台灣農業最引以為傲的水果品種改良為例,並非要一味追求果實碩大、味道香甜,更應該把重心放在研究出適應氣候變遷、可減少農藥使用的本土品種。
對於政府推動「新農業運動」的精神,蔡培慧予以肯定,並提供實務上的施政建議。
實施土地儲備制有助提高務農收益
首先,她點出推動新農業運動前最棘手的問題之一:「目前國內光是農地資訊的統計,就有很大的分歧。」以行政院統計為例,目前國內農地面積將近80萬公頃,但主計總處的農民漁牧普查最新數據則顯示約50幾萬公頃,因為沒有列入非法設置工廠、農舍,及違規使用的農地。
由此,便可發現問題所在:現階段國內盤點土地的統計資訊,泰半注重「面積」,至於土地屬性、適合種植什麼作物,則相當缺乏,倘若這些都能列入統計數據中,如此便可以提供更實際而詳細的建議,提高耕種的可行性。
建立公開透明、有可信度的管道,提供全盤性的農地使用狀況、面積等清查資料,只是第一步的扎根動作。蔡培慧認為,奠定農地資料庫的穩固基礎後,便應該根據這些資料,讓真正的農地可以「農用」。要落實農地農用,她主張推行日本、荷蘭、德國等先進國家已推行的「土地儲備制」。
所謂「土地儲備制」,一言以蔽之,便是由國家買下農地後,租賣給農民,在政府的管控下,盡量讓農地集中,讓農地農用的效益發揮到最大。若遇到有意長期務農、欲購買農田為己有者,政府可提供長年期(通常為20到30年)的低利貸款,讓對方分期付款買入。
「土地儲備制絕對是應該思考的做法,而且行政院長林全的態度也不反對。」蔡培慧指出,走過自耕農為主的農業時代後,台灣的農地經過歷代繼承,不斷被切割得更零碎,如今平均1農戶可耕種面積僅0.72到0.78甲,未必足以維持生計,自然會影響農二代、農三代投入農業的意願。
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掀起「返鄉務農潮」,因此走出另類創業模式的也大有人在。若實施土地儲備制,政府可以解決長期農地畸零的問題,將更多農地租給年輕人務農,或以低利率賣給他們耕作。因為農地太零散,面臨繼承或分割轉賣等問題而喪失了農耕機會的問題,便迎刃而解,更可以間接杜絕農地以各種名目行被炒作價格之亂象,「這樣做,才能正向調整務農的收益。」蔡培慧強調。
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為當務之急
再者,著手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是當務之急,蔡培慧首重「灌排分離」。
為何要落實灌排分離?過去台灣為了追求經濟成長,不少高汙染中小型工廠林立在郊區、農地,汙染防制的設備趨近於零,導致汙水、廢水未經妥善處理,便直接排放到農地,造成附近農田工業汙染情況嚴重,背後衍生的食安疑慮有多大?儼然已成為一大未爆彈。
於是,「灌排分離」的觀念開始受到重視,也就是指農業灌溉地域內(常見於農地重劃區),灌溉水路、排水路分別設置,通常都是灌溉渠道設置於農田的上端,排水路設置於相對下端,將使用過的灌溉用水,獨立排出來,便可降低交互汙染的風險,不僅大幅提升環境安全,潛在的食安問題發生機率自然也隨之銳減。
至於近年來同樣引發不少討論的農地種電現象(光電業者向農民承租農地,在農地上興建太陽能發電設施,無務農事實),蔡培慧說,自己不反對太陽能發電,但僅限於已遭到重金屬汙染、不適合種植農作物的農地。她堅決反對在可以種植作物、循環功能正常的農地上設置太陽能發電設施,讓土地的自然功能被迫取消。
金融業可開展青農創業貸款
當政府大力推動新農業政策之際,金融業可以發揮什麼角色?蔡培慧建議,許多農耕工作者明明只想申貸幾10萬元貸款,卻常常不敢跟農會以外的單位申請,這是因為其他金融業者都以一般領月薪的上班族「可每月還款」的邏輯來要求農耕戶,但農耕的工作、收益型態與一般上班族截然不同,循環時期拉得比較長,幾季、1年的都有,不是每個月皆可賺取收益、償還貸款。
若想做農耕戶的生意,金融業者要重新評判其還款模式、貸放比、寬限期等條件。另外,一般金融業者可考慮針對年輕人務農,與政府的農業信保基金合力推出務農創業貸款,「我不敢說每個人務農都會富裕,但至少要提供足夠資金、合理貸放。」這些都是目前金融圈值得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