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
東協與南亞投資環境分析
消費力、勞動力雙引擎 吸引全球資金湧入
近年來,國際經濟景氣雖然表現低迷,但東協與以印度為首的南亞市場,在經濟成長均有亮眼的表現,也吸引包括台商在內的國際商家特別關注,本文介紹東協與南亞投資環境概況,提供各界作為南向之策略參考。
東協市場:全球最大外人投資標的
東協10國土地總面積逾446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6億,各國經濟發展程度不一,政治、文化乃至於宗教,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2015年底東協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AEC),整合成為一個總人口大於北美自由貿易區及歐盟的全球第3大市場(僅次於中國大陸及印度),且GDP達2.5兆美元,為全球第6大經濟體。正因為東協市場有強大的發展潛力,世界各國無不密切關注,從近期到東南亞的投資統計就可看出一些端倪。自亞洲金融風暴之後的5年內,東協整體的外人直接投資淨額就大幅成長了3倍之多,且近3年大多維持每年1,200億美元的水準。2013年起,東協首度超過中國大陸成為全球最大外人投資(FDI)的標的,英國《經濟學人》在2016年亦指出,預測AEC在2030年可望躍升為全球第4大經濟體,未來發展潛力指日可待。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於2016年10月期的《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亞洲新興經濟體的表現仍然優於全球,且近期前景看好。其中,對於東協整體2016、2017年的經濟成長預期分別為4.8%、5.1%,高於全球平均值(3.1%、3.4%),是經濟表現的前段班。無獨有偶,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10月所公布的一份報告,對東協也有樂觀看法,並提及雖然目前全球成長放緩、需求疲弱,但有各國政府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作為支撐,區域內的消費力道仍然強勁。菲律賓和泰國的消費力道正在加速,而印尼和馬來西亞則是保持一貫的成長態勢。
東協區域人口破億的國家有印尼、菲律賓,緊追在後的越南,人口也已超過9,000萬。再加上東協各國人口普遍相對年輕,中產階級不斷崛起,仍具有相當規模的人口紅利,是龐大的消費市場,也是重要的勞動力。觀察各國的消費潛力,暫且不論已經被世銀歸類為高所得國家的新加坡和汶萊,其經濟成長已趨平穩;緬甸和柬埔寨更是在最近2年晉升為「低—中所得經濟體」,與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國齊名,同樣具有相當規模的消費市場,不容小覷。
整體而言,AEC勞動力充沛且相對年輕、天然資源豐富,加上對外人投資提供許多優惠條件,以及積極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形成磁吸作用。美國「重返亞洲」、印度「東望政策」、日本「南進政策」、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皆以東協作為布局對象之一,台商更應把握此一契機,前往東協布局及深化鏈結。
東協龐大的市場需求是現在式,而成為全球工廠則為現在進行式。這樣一個充滿經濟蓬勃氣息的區域,不僅具有掐住亞歐通道的戰略地位、比歐盟還大的單一經濟體,更是遠東國家的一個生產基地,而整個經濟體內零關稅、低成本、商機多的優勢,將可成為台灣中小企業未來的長期生產基地和貿易中心。
南亞市場:廣設加工或自由貿易區
南亞是由7個國家組成,依人口多寡順序排列,分別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不丹及馬爾地夫,土地面積合計448萬平方公里。根據IMF的統計資料,至2015年底,南亞人口合計達16億8,105萬人,占全球人口約23%。印度人口將近13億,為世界人口第2大國。
2015年南亞GDP合計達2兆6,508億美元。另2015年南亞各國經濟成長率以不丹及印度的7.7%及7.3%領先,除尼泊爾為3.4%外,其餘各國均有4.2%以上的經濟成長率,整體表現亮眼。
目前現有之區域合作聯盟為南亞區域合作聯盟(SAARC),該聯盟於2004年1月6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馬巴德舉辦第12屆南亞峰會,參與國家提出南亞自由貿易區的概念,依據該自由貿易區的概念,當時包括孟加拉、不丹、印度、馬爾地夫、尼泊爾及斯里蘭卡等7國外長提議,希望於2016年前實行南亞自由貿易區所有商品全部貿易零關稅。
南亞各國人員及貿易往來頻繁,自由貿易協定對增進彼此間之貨物流通有極大助益,進而能帶動各國之經濟與貿易成長。在2007年,第1步率先減免20%的關稅,每年減免20%關稅,直到2012年達到零關稅,低度開發國家如孟加拉、不丹和尼泊爾等國家可以延後3年減免至零關稅,印度和巴基斯坦雖然有簽署,但還未全面承認該協定。另外,除貨物往來免關稅外,目前SAARC成員國人民彼此進出往來,多數國家間可享有免簽證或落地簽之優惠便利。
同時,為協助境內部分未臨海之國家如不丹與尼泊爾,因其國內無港口致貨物進出十分不便,印度及孟加拉與前述2國,近來積極合作協調,共同簽署海陸轉運協定,讓不丹與尼泊爾2國貨物,可方便利用印度之加爾各答或是孟加拉吉大港2港口進出貨物,並經由便利之邊界查核機制與海陸路轉運協定來運送貨物,以達成貨暢其流的目的。
南亞各國民生產業普遍落後,各國政府均十分歡迎外人投資,除帶來資金外,亦能夠學習外資之生產及管理技術,以提升自身產業水準,並帶動上中下游之相關產業成長,以免長期淪為勞力密集之代工國家。因此各國均廣設加工或是自由貿易區,多數提供外資可100%擁有股權及享有5到10年不等之免稅優惠,已成日、韓等我國競爭對手之熱門投資地點。
南亞多數國家人口密集度及勞工供應數量充沛,加上薪資成本相對低廉如孟加拉等;抑或如印度有13億人口之龐大內需,投資當地可同時兼顧內銷與外銷市場,十分適合前往投資布局。台商可就南亞之投資環境優勢,重新思考海外布局投資策略。除一般商品拓銷外,南亞各國基礎建設多數相對落後,多數國家更是缺電情形嚴重,政府除自身積極鼓勵當地業者或外商積極投資基礎建設工程如發電廠等外,亦仰賴世界銀行或亞洲開發銀行(ADB)之金援,用以建設及改善當地環境,致每年政府採購商機案源甚多,許多政府採購案為國際標案,更可加以考慮前往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