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眼尖的讀者會覺得好奇,為什麼這期的《台灣銀行家》雜誌封面要用一群「穿古裝」的人圍繞在一起,討論的卻是「現代」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提出的金融法規調適平台;這不是歷史穿越劇,而是我在參加了銀行平台小組的討論會議後,腦海裡頭浮現一群古代雅典人,站在市民廣場上公開的討論著任何的主題,沒有設限,人人皆可公平而自由地發表意見,透過蘇格拉底式「不斷重複的對話」,試圖找出可行的結論。也因為是如此開放式地公開討論,被後人視為現代民主的濫觴。
當然,有一堆後續的學者可以舉出相當多這種雅典式民主的弊端,但重點是,如果我們要從裡頭學習到什麼重要的結論,我認為就是參與者之間公平的對話。只有透過公開公平的對話,才能產生有意義的結論;回到彭主委的金融法規調適平台,彭主委說,監理官要能「以理服人,不是監理機關說了算!」
過往,相關法規要修正,都是要等待一年一度由金融總會彙整的金融白皮書;若用公路來比擬的話,這就像是一條單行道。金管會相關局處會針對相關提案進行研議,若涉及跨部會,則需再等候其他部會回應後,綜整回應給金融總會。當然,提案中不乏金融業面臨的長年問題,但不可諱言的,也有需要長期跨部會協商的議題,特別如抵減稅相關,這些重要卻不易短時間解決。
在這樣議題蒐集過程中,許多金融業開門就要面對如「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法規遵循問題,往往都會被忽略掉,這些雖然微小,卻是困擾業者或是消費者的問題,可能連監理機關也無法注意到;如今,卻可以在這樣的平台會議中,在學者、業者與官員三方直接對話中,獲得討論並試著解決。
這樣從單行道變成雙向道路的模式,是行政機關的首次嘗試,目前來看已有初步成果,業者的提案有相當比例獲得監理機關採納;這新的嘗試值得鼓勵,所以我們應該給各參與的學者、官員和願意提案的業者掌聲,也期待這樣的機制能持續下去。
別看目前在平台上提的似乎都是像小溪流般的案子,眾多的小溪流會匯集成一條大河,對金融業來說,所有的改革工程都將立基於此。
另外,大家所熟悉的「Hank's Talk」專欄,因作者本院院長黃崇哲公忙暫停,我們也期待他早日再執筆跟讀者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