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
眉溪儲互社服務偏鄉
台灣案例》台灣版窮人銀行
採訪、撰文:傅清源
眉溪儲互社服務偏鄉
尤努斯推動窮人銀行有成,掀起全球重視普惠金融的浪潮。然而,早於尤努斯12年,1964年台灣已成立首家儲蓄互助社,半世紀以來,服務數10萬人的資金需求,成為部落的金融中心。
貧富差距拉大,城鄉發展失衡,是許多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自從諾貝爾獎得主尤努斯於1976年創辦孟加拉鄉村銀行(Grameen Bank),提倡窮人銀行理念後,普惠金融議題獲得廣泛的回響與重視。然而卻鮮少人知道,在偏鄉一樣缺乏主流金融資源的台灣,早於尤努斯12年的1964年,于斌主教已推動成立台灣版的窮人銀行——儲蓄互助社,至今全國已有339社,社員達20餘萬人。《台灣銀行家》雜誌特別深入南投,探訪眉溪儲蓄互助社理事長王萬全先生,分享這全台第一家原民部落儲蓄互助社的貢獻。
全台首家原住民儲蓄互助社
眉溪部落人口約800餘人,位於南投埔霧公路68公里附近。王萬全說,部落沒有郵局,也沒有銀行,1965年,當時服務於天主教眉溪山地聖母堂的美國莊天德神父(Rev. Richard M. Devoe)就在這個偏僻又深山的地方,成立全台第一個原住民儲蓄互助社。
眉溪儲蓄互助社以股金為本,靠小額股金累積,由草創期的4萬8,000多元,迄今已累積近4,000萬元,歷年的貸款金額總和近4億元,社員人數有397人,高達8成以上的部落戶都是社員。儲蓄互助社對社員的放款以「微型貸款」為主,超過7成的貸款金額都在5萬元以下,卻足以支持家庭度過難關與生活需求。原民會前主委瓦歷斯.貝林是眉溪部落的族人,過去,他從國中到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開銷,也都是透過貸款支持。
這樣一個頗具規模的互助社,很難想像,其實都是靠無給職的志工在奉獻經營。王萬全說,眉溪儲蓄互助社除了一位有給職的專職人員外,10餘位理監事都是志工,強調社員自主管理與民主參與,全部帳務公開。也因為這種志願性互助合作,並透過設立貸款上限,加上緊密的人際網絡,管控風險,經營成本降低,造就互助社的股息比銀行存款利息高,放款利率比銀行利率低的合作金融優勢。
儲蓄互助,傳統金融無法替代
王萬全本身也是仁愛鄉農會的監事,對儲蓄互助社與銀行金融的區別有充分體會。他特別強調,互助社與一般銀行金融機構完全不同,一般金融機構的貸款門檻高,除了要有收入證明外,有些還需要不動產或相關財產證明,但原住民的土地公告價值很低,曾有人以8筆共4、5甲的土地,最後只能貸到200萬元。因此對於看天吃飯,無固定收入的部落族人而言,銀行貸款相當困難。
相對的,儲蓄互助社秉著「互信、互助」的理念,本質是由一群具有共同關係者所組成,例如眉溪互助社服務對象是部落的397個社員,透過這種綿密的人際網絡,對於借款社員的家庭成員狀況、人際關係,借款用途、財務條件與還款能力都相當清楚,因此可以在沒有擔保品的情況下,比銀行更快(最快一天內)核准融資,而且放款風險可以有效管理。
以放款用途而言,目前申請最多的項目分別為農業生產資金、還債及修建房屋。由於在目前強調精緻化、有機化的需求下,農業生產需要先期投入比較多的成本。但是,由於農業受季節與天候的影響甚大,因此不論是尚未收成間的資金需求,或是因農損而須重新投入生產的資金調度,儲蓄互助社此時就會扮演重要的角色,補足部落族人資金融通問題
服務多元化,成部落金融中心
隨著社會發展,互助社提供的服務也日趨多元,儼然成為部落的金融中心,照顧社員金融的方方面面。採訪當天巧遇幾位部落的居民來申請貸款,其中一位阿姨笑著說打算6月到南海從事教會活動,但又擔心這筆旅遊支出會影響日常生活品質,因此前來向儲蓄互助社申貸約5萬元使用。王萬全提到,現在互助社僅貸款項目就非常多元彈性,包含:助學貸款、好過年專案、汽車貸款、旅遊貸款等。此外,乃至於類保險商品如人壽儲蓄互助基金、社員團體意外互助基金、防癌互助基金、重大疾病互助基金、旅行平安險、身後殯葬專案等,以滿足部落住民生命週期的各式金融需求。
誠如儲蓄互助社宗旨:「非為救濟、非為營利,乃是服務」,有別於主流金融的純商業營利模式,透過儲蓄互助社組織的服務,彰顯普惠金融的價值,提高部落福祉,讓幸福有感在各角落。台灣不需要尤努斯銀行,因為我們有很好的儲蓄互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