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
加速老宅更新效率
北市府行動》公權力介入
採訪、撰文:薛雅菁
加速老宅更新效率
台北市平均屋齡全國最高,屋齡30年以上的建物占全市總戶數58%。依照目前都更速度,北市要完成30年以上房子都更,需要2,300年時間,為了加速更新,北市府提出多項都更行動方案。
根據統計,台灣平均屋齡28.31年,以台北市屋齡最高,平均屋齡31.56年,台北市目前屋齡30年以上的建物約55萬戶,占全市總戶數達58%。
自從1998年11月11日中央公布《都市更新條例》後,截自2016年12月31日止,已核定實施266案,其中已完工103案,施工中67案,是全台都更速度最快的城市。但進一步分析,台北市約有100萬戶,然已完成的都更戶數卻只有1萬戶。
眾所皆知都更最大的障礙是釘子戶問題,為加速30年以上老宅都更效率,台北市政府宣布多項都更政策,尤其是解禁「代拆」最多戶數限制,獲建商讚為是推動都更完成最後一哩路的最大關鍵。
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表示,都市更新本屬於多數決,同意數達都市更新門檻即可申請都市更新審查,但對於核定後更新範圍內之未同意戶,依照《都市更新條例》第36條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有代為拆除或遷移之義務。
研擬解除代為拆除申請戶數限制
台北市政府為強化政府職能,目前更新處正研擬解除代為拆除申請戶數限制,並召開專案小組製作評估報告。
政府公權力介入解禁「代拆」,未來只要建商申請到拆除執照,就可申請代為拆除,即使有1/3不同意戶也可申請,有利都更同意戶、建商。
但對於不同意戶權益,台北市政府也有平衡作法。林欽榮說,都更流程機制內,亦均確保案內權利人對於更新案有充分了解並參與的機會,並設有公聽會、聽證及審議會程序,供住戶於會議上表達意願,在審查過程中若有任何意見,亦可採書面陳情,提供更新處做後續處理與審議會之參考,試圖兼顧雙方權益下以建立共識。
簡化都更流程,減少行政程序障礙
統計台北市近5年來都市更新案審議時間,一個申請案至少長達3年6個月,為解決審議程序冗長,市府也提出簡化都更的解決方案,減少行政程序障礙,包括簡化都更流程、計畫範本與提列標準定期修訂、強化審議相關標準,以及將168專案常態化並再深化。林欽榮以提升分流排會審議效率為例表示,在今年6月前,修正台北市都市更新及爭議處理審議會排會原則的執行方式,將168專案案件、公辦都更案最優先排會。
他還說,都市更新案如果取得更新單元範圍內私有土地及合法建物所有權人100%同意,且都市更新審議程序中全無爭議者,市府將協助以簡化審議程序、優先審理、優先排會及專案列管等方式,全力協助計畫案於報核後180個工作天內審議通過。
建議中央修法以挹注都更財源
都市更新不僅需要參與都市更新的住戶與營造業者達成共識外,更需要金融業者提供資金作為後盾,畢竟政府與建商的財力有限。
為引領民間資金挹注都更財源與投資標的,林欽榮代表市府提出3項建議,中央應修法,以提升投資意願。
首先,已向內政部提案建議修正《都市更新條例》第46條規定,授權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房屋稅減半徵收年限至多可延長為4年,以及採「協議合建」者可比照「權利變換」方式享有土地增值稅及契稅減免。
其次,也向金管會以及內政部建議鬆綁《銀行法》第72之2條規定,放寬商業銀行「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不得超過「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之和的30%之限制,希望鬆綁後可提升銀行意願,增加都更放款。
第三,向財政部建議,公辦都更投資人適用《都市更新條例》第49條投資抵減規定,本項已獲財政部同意。台北城從1980年後逐步從西區轉移到東區、信義計畫區與內湖、南港軟體園區,在這個過程中,西區已被視為落後的象徵。
為此,林欽榮說,台北市政府提出「西區門戶計畫」,希望透過都市規劃把台北從東區拉回西區,透過機場捷運連結台北車站與桃園機場,讓西區成為台北市的門戶。
他表示,去年市府邀中華郵政公司展開「北門郵局公辦都更案」,參與台北西區門戶計畫更新計畫,未來北門郵局後方的其他建築將拆除,更新改建做為國家創新創意中心,並連接周邊鐵道部博物館、郵政通訊國家博物館等6大城市博物館群。
繼西區門戶計畫,林欽榮說,台北市政府也規劃了以南港車站為中心結合南軟、南港展覽館、國家生技園區等,打造東區門戶計畫,塑造南港為國家級生技產業及文化創意產業聚落。目前已與台電簽訂合作意向書,由台電提供土地、北市府協助辦理都市計畫變更,未來將規劃為數位科技及實驗藝術創新育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