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

荷蘭經驗》融合多元文化

將社會住宅變宜居好宅
撰文:陳廷宇

長期觀察荷蘭社會住宅政策可以發現社會對不同族群的彼此包容符合人性創新打破窠臼的建築設計思考以及公部門的政策都是荷蘭社會住宅政策能成為世界各國爭相參訪的原因

姆斯特丹是全球旅客最喜歡造訪的城市之一最能深入體會荷蘭人優閒的生活方式不過恐怕很少人知道這個荷蘭最富裕的大城市有一半以上都是社會住宅荷蘭更是全世界第一個明訂擁有住宅是全民人權的國家提供住宅是社會的義務荷蘭人花了好幾百年才有今天的成果

立法保障擁有住宅為全民權利

早在1617世紀因為海上貿易致富的荷蘭商人建立了社會住宅最早的雛型 他們把遺產留給基金會來興建一些有中庭花園的住宅這些住宅是有社會慈善目的主要用來照顧年長的婦女

1901年荷蘭女皇登基國會送給她的禮物是通過Housing Act》,全世界第一個住宅法案這也是人類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改變擁有住宅被視為是每個人的權利這份住宅法案明訂1都市規劃是地方政府的義務限制土地私有化2地方政府擁有權限來監督房屋建造及維修品質3社會住宅的範圍不限定只有低收入戶而是擴大範圍到中產階級

荷蘭的社會住宅政策一路走來奠基於歐洲長久以來深厚的人權素養及成熟的公民社會基礎荷蘭政府以擁有第二間房子就必須超高課稅的做法來抑制民眾炒房對荷蘭人來說房子就是一個安居之所不是投機致富之道

以下的Bijlmer未來之城案例可以作為台灣發展社會住宅及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思考

社會住宅Bijlmer從毒瘤變典範

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地區被戰爭摧毀地方政府在城市邊緣大量快速興建同質性高的社會住宅當時的荷蘭政府決定在Bijlmer打造一座未來之城做為社會住宅設計師規劃了規模龐大可以容納1.7萬戶的六角型大樓環繞著寬闊綠地和森林居民可以直接把車停到和公路連結的停車場然後走路穿過公園回家

當年這個規劃案不只建築概念先進更被視為落實社會正義的指標沒想到荷蘭人並不喜歡住在高樓大廈中

Bijlmer最後聚集了大批外來移民這些南美中東非洲的移民多來自母國的鄉村無法適應大樓生活和現代化的設備於是建築景觀被破壞社區髒亂不堪政府努力想要改善但情況卻每下愈況這裡成了失業勞工毒癮者罪犯等社會邊緣人的集中地這裡成了阿姆斯特丹近郊的毒瘤地沒有人敢走近這裡

不甘心未來之城完全走了樣荷蘭政府在2000年決定再次強力介入這一次要以多樣性住宅的觀念進行整個區域更新

首先要去汙名化整個社區右方一半的Z型大樓拆除改建成高級的獨棟住宅和低樓層的私人公寓目標是吸引中高階層的民眾入住地方政府提供低成本土地讓房價便宜有競爭力吸引想要買房的中產階級進駐

接著是要創造家的認同感原本大規模單一型態的灰色大樓全部改裝中庭的電梯入口加上不同的顏色瓷磚大樓前放置藝術品來區隔每一棟大樓的不同並創造獨特性

最重要的是阿姆斯特丹市府以身作則將部分政府機關從市中心遷移到這裡並爭取大型企業設立總部營造社會經濟信任感讓更多商家進駐同時透過綠地分區提升居民對綠地的監督和裝設監視器每棟大樓裝設門禁控管解決治安死角營造安全空間

透過許多善巧設計Bijlmer煥然一新在阿姆斯特丹政府興建2條捷運路線到這兒以後新的建案更不斷推出以往外來移民和多元文化是這裡的衝突來源現在搖身一變成為Bijlmer社區最大的優勢和特色每逢週末這裡都有許多不同國家族群的活動吸引許多遊客的參與

閒置空間變身能創造無限商機

Bijlmer的失敗讓荷蘭人知道集中式的社會住宅和不周延的規劃案必須付出多少時間和社會成本的代價但它的反敗為勝也讓荷蘭人理解社會是由很多不同的族群組成的社會正義應該有不同的解答

台灣一直是多族群移民社會的組成多元文化的融合及社會正義如何落實在住宅政策上是不能迴避的責任尤其在少子化及人口老化趨勢不可逆轉後許多閒置空間的使用其實可以像荷蘭有更多創新及想像

例如現在有許多廢棄的校舍正可以配合政府長照2.0上路的政策成為老人大學及宿舍讓銀髮族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室和宿舍彼此教學相長再引進年輕人參與照護服務不但能讓現有的閒置空間優雅變身更有無限商機

正如同荷蘭的住宅法案認為擁有住宅是每個人的權利多一些細膩的用心和巧思 相信所有在台灣不同族群的人們都能擁有合宜安居的家本文作者為公共電視獨立特派員節目製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