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
新加坡經驗》住宅有其屋政策
政府實現全民都更願景
釘子戶是台灣推動都更時的最大障礙,冠德建設董事長馬玉山以新加坡經驗提出建議,台灣若要加速都更進程,必須提出一個都更願景,消除人民疑慮。
在台灣推動都市更新,面臨釘子戶問題、公權力不彰等瓶頸,冠德建設董事長馬玉山在接受《台灣銀行家》雜誌專訪時十分推崇新加坡的都更經驗,包括明確為民眾提供都更願景、審議權集中、糾紛透過行政訴訟解決,政府為人民創造一個完善的都更環境。
馬玉山並指出,台灣推動都更最大的障礙就是under table,冠德以「誠實」與都更戶們建立互信;他進一步呼籲政府,以公共安全為前提,強制性立法對老舊危樓進行都更。以下,為本刊專訪的重點整理。
星國政府每年明訂都更目標及區域
《台灣銀行家》問(以下簡稱問):新加坡政府推動都市更新,您認為有哪些值得台灣借鑑?但新加坡的土地多是國有,民眾只能購買地上權,新加坡經驗是否適用在土地多數是私有的台灣?
馬玉山答(以下簡稱答):4年前我去考察新加坡「住者有其屋」政策,他們每年做檢討、訂出目標及都市更新區域,設施規劃完善,公告3年後再拆房子。鑑價之後,都更戶獲得的賠償、租屋補貼等條件都不一樣,民眾若是不滿意可以到法院提告,政府最後依照法院的判決給錢。
由於土地多是國有,所以新加坡完全沒有釘子戶問題,雖然他們是半民主的國家,但對台灣的啟示是,政府究竟提供什麼都更願景給人民。
問:台灣的都更被批評只是原地的住宅更新,並非區域性更新,且新建物的容積放大之後,樓層變高、引進更多的人口,似乎未考量到人口飽和度,也影響到周邊住戶的日照權。對此,您的看法?
答:台灣的土地多是私有,但屋齡超過40年的房子,包括建築物、建築結構、下水道設施等都已老舊,若是遇到天災、地震怎麼辦?以老舊房屋眾多的萬華區為例,死傷可能就是上萬人,政府有沒有責任呢?
都市更新是一個區域型的更新,不是單戶建築物的更新,政府要放寬容積獎勵,但也要限制區域性總人口,單棟的建議不要限制太多。
最重要的是,要說服立法委員去修法《都市更新條例》,以公共安全的角度加立專章。此外,老屋的都更戶期盼「1坪換1坪」,自己找建築師蓋房子,但這樣並不妥,因為這需要規劃專業,與專業的建商合作最好。
政府要盡快向外界說明為何要都更,可以參考香港的做法,香港的大學設有建築研究所,學校可以協助政府進入社區做專業宣導,這樣有公共代表性。
台灣推都更首要破除under table
問:冠德建設參與的新店行政生活園區公辦都更案,僅2年1個月就進入開工階段,創下全國最快紀錄,冠德為何能做到沒有任何地主抗議、沒有任何訴訟?而新北市政府推動都更的行政效率、公權力,有哪些做法值得台北市政府參考?
答:冠德在競標之前,就第一個搶先找到7位地主溝通,我們的土開人員很多是台大城鄉所、成大建研所的畢業生,專業夠、形象好,溝通之後獲得信賴,與地主們談妥得標後的條件,簽好意向書。
這成為我們競標時的優勢,讓新北市政府了解到,與地主協商的前置作業我們已經先幫市政府做好了,可以加快都更的速度。
至於與釘子戶的溝通,我們有專業團隊進駐、每天在社區,會講清楚未來的規劃承諾,且標準一致,沒有例外、沒有under table。
都更最大的障礙就是under table,這是最害人的陋習,這可以透過以公共安全為前提的強制性修法來破除,同時建立一個都更示範案,讓大家眼見為憑、見賢思齊。
當時的新北市都更處長王玉芬每個月都召開會議,定期性促進面對面溝通,這樣效果很好。我都會去參加,我的原則是,當面溝通,並以顧客的立場去思考問題,若是有錯誤就當面認錯,從「誠實」中建立互信。
此外,新加坡的都更審議不找學者、專家參與,由自己負責,這樣讓事權更集中。
問:為了加速都更效率,台北市政府日前釋出多項改善措施,包括解禁「代拆」最少戶數限制等。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都更政策,還可以如何做得更好?
答:市政府要創造一個都更的環境,以公共安全的責任去遊說地主們願意參加都更,這可以由里長透過里民大會去宣導。
屋齡40年以上的老屋,必須要強制性都更,屋齡30年的老屋則要做到提前規劃。去年發生台南大地震時,當時的行政院長張善政前後去現場3次,親自與人民充分溝通,並火速公布土壤液化區,建商就可以提早通知客戶因應,這樣的施政態度很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