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
呂桔誠以足球隊精神 帶領國銀建立國際級法遵
隨著國際監理環境趨嚴,法遵及反洗錢議題一時之間成為金融業最矚目的議題。然而,中華民國銀行公會理事長呂桔誠看得更前瞻,透過對外展開跨國交流、對內打造新制度規章來雙管齊下,引領國內金融業者跟得上這股國際法遵新浪潮。
時值全球金融監理越趨嚴格之際,身為中華民國銀行公會理事長,也是臺灣銀行董事長的呂桔誠,對此努力更是不在話下,在不到1年的時間,他已率領國內金融業高層,三度大陣仗赴紐約、香港、倫敦等北美、亞洲及歐洲的世界金融中心,舉辦總人次逾300人的國際法遵研討會。他具備極佳的外語能力,早年亦曾在紐約銀行工作,再加上果決的執行力,不僅在短時間內就順利為國內金融業與海外監理機關搭起橋梁,更讓這些海外地區重量級的監理機關官員,看到了台灣金融業者對於建立跟得上時代的國際反洗錢及法遵制度的努力。
本次呂桔誠接受《台灣銀行家》雜誌專訪,可說首度深入暢談他出任銀行公會理事長,及臺灣銀行董事長1年來,推動台灣金融業強化洗錢防制及法遵制度的多方努力及相關成果。對於上述在三大世界金融中心所舉辦的海外研討會,他認為有3個別具意義的重點,首先是藉此對我國金融業形塑出集體自律機制,落實法令遵循及內控內稽制度;再者,藉此直接讓國銀與海外專家、當地主管機關展開交流;同時,也向國外銀行界展現我國政府與銀行共同努力強化法遵與內稽內控的決心。
建立銀行集體自律機制,讓小銀行也能有資源強化法遵
回到台灣,呂桔誠仍將繼續推動其他的新制度建立,其中,推動「會員銀行的集體自律機制」,以及針對國銀總行對國外分行的法令遵循管理制度訂定自律規範,就是現階段領銜銀行公會全心投入打造的2大重點工程。
他透露,銀行公會接下來還將推動2大重要自律規範建置,而金管會也已指示訂定全體國銀的海外分行法遵、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的管理制度自律規範,這也將是國銀之間首度對海外分行法遵問題,研訂統一的自律規章。
另一個自律規範則是「會員銀行集體自律機制」,他特別指出,這將有助於打破銀行因為規模大小不等而導致強化法遵的資源多寡不均,甚至小型銀行因而受到限制,換言之,透過該自律機制,即使是小型銀行,也能從銀行業者之間彼此的資訊交流、經驗分享,建立完整的制度,並能掌握遇到各類疑難雜症時的解決之道,讓法遵的強化與進步,不再只是大型銀行的專利。集體自律機制的初期規劃將先以八大公股行庫為主,以及其他有意願參與的民營銀行,讓銀行間的經驗分享及互助,在不違反個資保護及客戶資訊保密等相關法規前提之下,建構一道「防護傘」機制。
呂桔誠深入分析,銀行投入洗錢防制與強化法遵,是需要成本的,而且銀行規模越小,單位成本越高,倘若銀行之間能資源共享,可以省下很多成本,快速而有效的建置系統與制度,也能讓小型銀行不致因為受限於規模,而無法建構符合國際標準之法遵機制。
其中,臺灣銀行與土地銀行2家國營銀行,已進行先期的類集體自律機制合作。他表示,雙方已在今年所得稅申報的前2週,共同舉辦財管人員稅務知識的跨行訓練,之所以從這個領域開始,是由於稅務知識是中性的,較無業務競爭性,也適合2家國營銀行彼此交流、教學相長,又能協助客戶遵守稅務法規。在他所勾勒的集體自律機制藍圖中,具體措施的執行也將有一定的層次、階段性,這也與監理機關一直以來,所推動的「三道防線」來把關洗錢防制相吻合。
推動三道防線,構築完整的銀行風險防護
呂桔誠對所謂「三道防線」的認知,主要是源自於足球隊的前鋒、中鋒、後衛隊形概念。他從國小就是足球校隊成員,一路「踢」到大學,「甚至連到國營會任職時還在踢!」足球不僅是他熱愛的運動,其中所蘊含的精神更使他深有所感,包括在經營銀行時,三道防線也成為他重要的風險管理哲學。呂桔誠語重心長的說:「銀行是百年的基業,必須小心呵護、嚴密把關!」
他進而將足球隊打前鋒、中鋒的概念導入銀行實務說明,若是前鋒守不住,對手就會跑到中線,萬一穿越中線則由後衛把關,銀行的風險管理也是如此,第一道防線就是業務,第二道則是法遵與風管,第三道則是內稽內控;他補充,現在有人提出第四道防線,亦即請外部顧問公司來協助監控,但在市場上尚未成為共識。
呂桔誠提及,第一道防線在於業務端,也就是近期所公布的《金融機構防制洗錢辦法》等新法規,諸如客戶身分確認、交易往來資訊的掌握等,第一線的業務人員要先據此把關;而倘若第一道防線不慎失守,此時就得透過第二道防線來謀求補救。
對此他重申「集體自律機制」對於整體金融業強化第二道防線的重要性,因為集體自律機制將可增進銀行界的防線效能,並解決小型銀行在強化法遵及內控時,所面臨資源不足的問題。在第三道防線的內稽內控上,透過對全體行員的訓練,引發出他們的忠誠度、榮譽感,及使命感,可說非常重要,這又回歸到對5P的思考,他認為銀行業相對於先追求獲利(Profit),應該先以人為中心(People-centered),追求健全資產品質(Portfolio-sound),建立具驅動績效的指標(Performance-driven),有了前瞻服務的理念(Prospection-oriented),應在進行業務時恪守普世金融價值與原則(Principle-based),銀行自然就會出現健康的獲利(Healthy Profitability)。
國銀強化法遵方向:人才、知識、軟硬體投資
迄今在呂桔誠親上第一線帶領會員銀行與工作同仁之下,銀行公會已經完成了許多重要建樹,包括修訂新版的反洗錢範本,並且發布了最新的可疑交易53種態樣,讓全體國銀作為在業務上反洗錢的最新依據。
但除此之外,呂桔誠也建議,強化法遵是一條漫長的路,國銀仍必須自己持續做好3大功課,包括:1、重視人才;2、提供與時俱進的知識與訓練;3、投資好的資訊硬體設備、軟體,與繼續更新購買data。
他有感而發的舉例,像是銀行的反洗錢觀念,早在1982年他在紐約銀行上班,於紐約總部受訓,美國公司就已提到了Know Your Customers(KYC),與Understand the Transaction(深入了解交易過程,檢視交易的風險與合理性)兩者的重要性,但台灣則是一直到最近,才隨著美國官方對於海外分行監理趨嚴格化,而將防制洗錢的重點逐漸從KYC進化到Understand the Transaction。
在反洗錢方面,還有另一個趨勢,就是KeepAbreast of the Development,即隨時掌握環境情勢的發展,要求不斷精進反洗錢、法遵的內容,未來國銀必須做到上述3點,才能使自身的法遵及反洗錢內控,跟得上海外監理機關的腳步。
其中,銀行的現行制度、配備,是否具有防制洗錢的能力,他認為,這對美國監理機關而言:「重要性不亞於銀行是否真有觸及洗錢的交易行為。」呂桔誠特別強調該花的錢絕不能少,因為現代科技進步,不可能只依賴人力來防制洗錢,必須不斷借重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持續追蹤。因此,銀行的相關投資絕對是長期的,而非短期就能解決。
防洗錢根本之道:重塑重視法遵的企業文化
上述的觀點出發,對於臺灣銀行防制洗錢的現況,已進行了6大重點工作,包括了:1、成立洗錢防制中心的專責單位;2、成立防制洗錢打擊資恐委員會,並由總經理親自出任召集人;3、已在今年初委聘獨立第三人就去年度的防制洗錢反資恐機制做查核,並委聘外部專業顧問協助臺銀進行改善;4、建置並優化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資訊系統;5、在行內資訊網建置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專區;6、針對專責單位人員及督導主管教育訓練,共有200人進行24小時訓練及評量。
而在今年7月,已確定我國在APG年會中,從追蹤名單中除名,但接下來明年仍將面臨APG的第三輪相互評鑑。展望未來,呂桔誠分析,APG的評鑑重點已由過去的「法規有無制定」轉為「法規的落實成效」,因此公、私部門各有努力的重點,其中在私部門方面,應要從加強董事會治理、內部控制三道防線,以及人員教育訓練等機制著手,督促金融機構重塑重視法遵的企業文化,才是可長可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