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

企業永續績效成關鍵 2020年是ESG發展重要轉捩點!

採訪、撰文:陳雅莉

根據KPMG「2019年台灣CEO前瞻大調」報告顯示,30%的CEO將「環境與氣候變遷」視為頭號風險,正忠認為,台灣企業應正視低轉型的議題,從製程低化、技術與品低化、行銷和財務面資訊露也要與氣候變遷緊密連結,才能使企業永續發展。



著市場環境迅速變化,年影響企業的風險不盡相同。根據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表「2019年台灣CEO前瞻大調」報告,30%的CEO將「環境與氣候變遷」視為頭號風險,在近5年來首次超越數位資訊安全、新興與顛覆式科技、國家屬地主義及營運等風險。


除了CEO們已感受到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營運壓力外,調結果也顯示,高達76%的CEO認為,未來企業成長取決於「轉向」能力,包括從依賴化石燃料轉往低、乾淨能源的能力。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正忠表示,金融海嘯後,全球投資人越來越重視企業永續績效,尤其是企業在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方面的表現。


「2020年將是ESG發展的重要轉捩點!」正忠直言,無論是在專案融資、銀行融資、保險金融業務、投信投顧、資管理、退休基金代操等領域,未來投資時都不能離ESG原則。國銀行業應多借助國際責任投融資框架與工具,或透過永續績效評鑑制度的建立,確保永續行動的推動效率。


從化工跨入提倡永續環保


正忠在台灣耕耘企業社會責任(CSR)與永續經營已逾20年。其實,他原本是化工背景出身,取得中原大學化工所博士學位後,負責興建廢棄物焚化爐。直到1997年因際會下轉換道,擔任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達16年。


「我從大學到博士所學都與化工有關,應用在環境工程上,就是把有害廢棄物燃燒後變成二。」正忠,1997年於日本京都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通過《京都議定書》,當時世界各國已開始熱烈討論二的減量要求與時程。


這股新趨勢也影響了正忠。他回憶,1997年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計畫在台成立分會,當時由中國商銀董事長白培英帶頭,加上中美和石油化學、台灣太古和台灣莊臣等行業龍頭,共同成立「台灣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現為「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後簡稱「企業永續發展協會」),提倡氣候、能源等環保議題,加上北美、歐洲與日本等超過200間企業早已加入WBCSD。經判斷認為是未來趨勢後,他便開始投身企業永續經營領域。


正忠擔任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時,致力於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綠色創新、環境會計、永續性報告、社會責任投資(SRI)、企業永續策略、碳揭露及管理,並應邀至政治大學MBA、EMBA開設企業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課程。


隨著權與交易市場興起,他於2013年7月加入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旗下之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持續為台灣推動低、企業永續工作。


兼顧環境、經濟與社會責任


現代人重視環境永續、經濟發展與社會責任,這樣的觀念最早可溯及1992年聯合國於巴西里約熱盧舉行的地球高峰會。「1992年是永續發展議題的關鍵年。」正忠表示,當年會議中,多數國家不但共同簽署《里約宣言》、《生物多樣性公約》、《巴塞爾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等,也是首次把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議題放在一起討論。


台灣的企業永續發展協會成立後,也開始推行企業環保,主張生態效益(eco-efficiency),也就是經濟效益要來自生態保育的概念。接著推動企業社會責任(CSR)、環境報告書、永續報告書及非財務績效資訊露,並依照國際規範進行室氣體盤,即為「帳」,可因應後續的管制、甚或交易的需求,也因此WBCSD成立交易的分支機構,稱為國際排放交易協會(IETA)。


業永續議題,包括水泥、電力、汽車、農業、金融等行業轉型,亦浮上面。正忠表示,業轉型及技術創新、商業模式改變,也需要基礎建設、綠能供應,這些都要有金融機制和資本市場的配合。


1999年,美國道瓊公司委託位於瑞士蘇黎世的永續資顧問公司(SAM)研發衡量企業永續績效評等制度,推出道瓊永續指數(DJSI),分為經濟、社會及環境等三個面向,以投資角度評價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目前DJSI被認為是全球社會責任投資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


2001年,歐洲富時國際有限公司(FTSE)推出富時社會責任指數(FTSE 4 Good Index Series),持續追求涵蓋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等三個領域的社會責任投資。2002年,豐銀行(HSBC)、瑞士銀行(UBS)等國際主流法人投資機構共同成立碳揭露非營利平台,稱為碳揭露專案(CDP),針對投資標的進行碳揭露,以降低投資風險。


2002年,聯合國在南非約翰尼斯堡召開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在原本的環境、經濟議題中,再加入社會面向,「確立環境、社會、經濟為人類永續發展的三大支柱,這三大面向的問題須同解決,缺一不可。」正忠強調。


金融業須重視ESG風險與機會


2003年,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IFC)和9家跨國銀行推出銀行業專案融資的「赤道原則」(EPs),要求金融機構承作基礎建設等1千萬美元以上專案融資案件時,須區分該案件對環境和社會是否有不良影響。


2006年,由聯合國發起的「責任投資原則」(PRI),鼓勵資管理公司、機構投資人及退休基金進出股市投資時,應選擇在環境、社會永續方面表現績優的公司。201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公布「保險業永續發展原則」(PSI),促使保險業者朝環境、社會與經濟永續發展方向邁進。


2019年,聯合國在紐約召開氣候行動峰會,全球130家銀行簽署「責任銀行原則」(PRB),關注ESG各面向發展,以更負責任的金融商品與作業流程,讓融資行為或投資組合生積極的影響力。


不過,推動永續發展並非易事。正忠坦言,16年來進展速度相當緩慢,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金融業終於體認到善盡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必須將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納入CSR核心。


韓國交易經驗可供台灣借鏡


目前,碳稅交易為各國政府對抗暖化並實現綠色經濟的重要政策工具。亞洲地區中,又以韓國最為積極,率先實施排放總量管制與交易。KPMG不僅協助韓國政府設計交易制度,亦是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的顧問。


在韓國前總統李明博積極推動下,韓國率先於2015年1月12日開始實施全國性交易制度,成為繼歐盟之後的全球第二大全國性排放交易市場。韓國將排放量在2萬5千公噸以上的當地企業強制納管,要求其提出減計畫,並針對不同業類別及企業,給予不同的免費排放配額。只要企業減少排放量,即可減少外部支出。目前,全國約有650家企業納入管制。


正忠表示,韓國推動初期,也曾面臨國企業的質疑聲浪,但減是一條非走不可之路,「有價化」後,企業必須積極從事低創新,無法創新的企業將被淘汰;至於走在前面的企業,則有機會成為市場領導者。


石油巨頭轉型跨足再生能源


事實上,看重ESG投資,不僅可降低「企業外部成本部化」的風險,還能動企業轉型。最明顯的案例就是歐洲石油巨頭,包括英國石油(BP)、芬蘭石油(Neste)、威石油(Equinor)紛紛轉型投資再生能源。


2000年,英國石油的識別標誌從大BP改小bp,蘊含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之意,並不斷加碼在太陽能與生質新能源開發上。芬蘭國營石油公司Neste把煉油來源從石油改為動物性脂肪,如鯊魚魚肚、皮等,或棕櫚樹果實等植物性油脂,開發生質油的新利基,成為Neste高獲利品。2018年,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改名為Equinor,積極發展水力和風力等再生能源,成為尊重環境、社會與經濟均衡普世價的永續型能源公司。


正忠表示,石油公司轉型,需要高度的資金動能,正是金融業可發揮的空間。他也提醒,台灣企業應正視低轉型的議題,從製程低化、技術與品低化、行銷和財務面資訊露也要與氣候變遷緊密連結,才能使企業永續經營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