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

企業回歸初心 拚EPS更要追求ESG

採訪、撰文:張嘉伶

永續投資已成為台灣資本市場監理單位重視方向,以期透過市場機制鼓勵上市公司重視企業永續發展。企業經營者應思考經營的初心,從追求EPS回歸為追求ESG,做好ESG不該是為特殊目的而做,而是身為地球公民都該思考的課題。



界各國都期望經濟快速成長,但從新聞上已看到過度追求高成長,生的高染讓地球氣候環境變遷問題更嚴重,也有公司高層追求高成長卻讓公司治理崩壞、讓投資人血本無歸。過去被認為報酬至上的金融投資圈也認為不能再置身事外,主動要求只投資有做好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公司,企業家不該只是一味追求EPS(股獲利),應回歸初心,將經營策略與ESG做好連結,銷售的品能促使社會大更好、讓地球永續,否則投資者或消費者恐怕將離遠去!


現有經濟體系主要挑戰在於,在資源有限的世界裡,追求無限成長為目標。大家必須把大自然重新界定為生態系,而不是資源。不論是企業或者大,不應該把大自然的賜予視為商品,買來用完就棄,應把大自然視為必須耕耘和共同演進的循環生態。


大多數的企業取之於地球上的資源,多年經營後,成為集團化、跨國化的大型企業,甚至發展到富可敵國,但企業越大可能生越多的問題,企業經營者若是一不小心,恐爆發染、食安、公司治理等問題,導致消費者或者是投資者有為富不仁的聯想,而這對於貸款給企業的金融業者無疑是一大的風險。


增加低投資永續


國際金融圈就出現一群人發起倡議,希望透過金融的力量,主動促進被投資業者能更注意ESG三大面向。以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AIGCC)來觀察,這裡面集合了631個機構投資人、代表著37兆美元的資,這些資足以買下37家蘋果公司,而這些人聚集起來只有一個目的,AIGCC秘書長特(Rebecca Mikula-Wright),投資人正努力增加低的投資,並鼓勵各國政府與政策制定者解除限制,協助轉型到零經濟。表示,大家的目標就是做「永續投資」。


很難想像的是,這一個國際組織AIGCC的主席,正是台灣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過往曾在美林證券擔任副董事長、台灣區研究部主管的,在股市因掌握投資大部位資金,可是「喊水會凍結」,之後來到了國泰金控,國泰集團認為程淑芬過往在外商,很了解國際趨勢,非常支持所提出的「永續投資」,也放手讓去做,但是要做「永續投資」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當程淑芬跳進去做,才發現自己不僅得先服集團的員工,也得服被投資的公司,甚至還得服政府主管機關,的急迫感正是因見識到國外這些組織的努力。


程淑芬參與AIGCC這樣的一個組織,就是想要看看別的國家機構投資者是如何做得更好。而其中秘書長特更是的偶像,特除了是AIGCC秘書長,同時也是氣候行動100+(Climate Action 100+)指導委員會副主席,花了非常多時間到處去宣導,希望透過機構投資人的共同倡議,督促並協助企業降低排放,回應氣候變遷。


特本身是澳洲人,先前澳洲野火延燒超過一個月,她辦公室雖然在雪梨,但遠眺都是一片灰濛濛,特曾對程淑芬,澳洲受野火影響的面積約有三分之二個台灣大,擔心自己是否做得仍不多、不快。「著火的年代(fireage)相當令人擔憂」,然而不只澳洲,還有亞馬遜、印尼、加州等地,都因極端氣候導致大火頻傳且難以處置,想要更積極去推廣,讓更多機構投資人重視氣候變遷危機。


關注環境議題與公司治理


從國際上觀察,有越來越多主權財富基金也意識到,若以油氣類股投資為主要收益來源,未來恐將面臨長期財務風險。其中,全球最大政府主權基金――威主權財富基金決定逐出售許多石油及天然氣公司的持股,凸顯靠投資石油致富的主權基金也注重永續環保,同時降低對化石燃料業曝險的壓力。外四大中東基金在的六家主權財富基金,也共同設立「一個地球主權財富基金框架」(One Planet Sovereign Wealth Funds Framework),並承諾在投資時會考慮到氣候變遷相關風險,顯示出國際級投資大對此議題的關注。


看似離台灣很遙遠的威主權財富基金,不只注重環境議題,對於公司治理也相當關注,2019年一場牛仔布製造大廠年興紡織的股東大會上討論事項關於「處分資」,威主權基金就投下了反對票,據了解,跟威央行將年興列入主權基金投資的「觀察名單」有關。當時威央行給出的理由是,年興在非洲的工廠似乎有違反人權的情節,包含勞工職業健康與安全顧慮等,這些都是及ESG投資的指標性議題。


有業界人士分析,威主權基金持有年興2.05%股權,整體外資總計約持有年興11%股權,而該案在股東會中的反對票數占公司總股數約6%,且所有反對票皆是「電子投票」,以此來看,威主權基金的態度或許也影響到其他外資股東。


可以看到電子投票的這項機制,也能促使台灣的上市櫃公司對於公司治理更加謹慎,集保結算所先前建置跨國投票直通處理STP(Straight Through Process)機制,並與全球最大國際投票平台Broadridge合作,透過系統連線理外資股東參與我國股東會投票作業,增進上市櫃、興櫃公司外資股東投票效率,提升台灣公司治理國際形象。


正因為ESG成為投資界的關鍵熱門字,根據全球永續投資聯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 GSIA)調,永續投資資規模在2018年初就已經達30兆美元。從2018年的Assets under Management(AUM,客基金規模)來看,以歐洲的14.1兆美元名列第一,其次是美國的12兆美元。


投資目標決定仍缺準則


但也因為ESG這名詞太熱門,有研究顯示,許多標榜永續投資的ESG基金,並未真正聚焦投資在對抗氣候變遷、研發風電技術或推廣董事會多元化的企業,投資最多的反而是大科技公司。RBC資本市場分析,2019年秋季全球主動式管理永續基金最普遍投資的標普500指數企業,前五名為微軟、Google母公司、Visa、蘋果和Cisco,亞馬遜和臉書也榜上有名。真正專注ESG議題的企業反而相對少。這數據點出了外界對於社會意識投資感到最失望的一點:ESG基金在投資目標的決定上仍缺乏準則。


事實上,觀察一家上市櫃企業的EPS要比觀察ESG來得容易,因為EPS是從財務面來看,然而企業有無做好ESG面向,得自我露非財務面的事項,不容易從數字面來看出。但目前國際上比較具公信力的企業永續評比,可以參考道瓊永續指數(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 DJSI),藉由環境、社會以及公司治理三大面向的調,檢視企業在營運面的風險與機會,並年公布入選DJSI的成分股,作為全球投資人在衡量企業非財務面績效的重要參考指標。


DJSI透過資本市場的力量,推動企業落實CSR,對於企業經營本身而言,如何使永續議題與商業策略結合是最大的考驗。而入選DJSI是企業在ESG綜合表現上的最高肯定,其評比結果同時也可作為部持續改善的動力。


其實,當越來越多人重視ESG,政府也可思考社會影響力債券(Social Impact Bond),社會影響力債券是相當新穎的概念,最早推行的國家是英國,在2010年推出示範專案,後來也於美國出現。雖然名稱是債券,但更重要的是社會影響力投資的概念,被視為用金融工具,把資金帶進社會公益、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之一。


台灣企業入選DJSI創新高


而2019年DJSI道瓊永續指數公布,台灣入選企業達23家〔表1〕,較2018年多了2家,入選的家數可是全球第一,而金融業者包括國泰金控、中國信託、玉山金控、第一金控、富邦金控、台新金控、元大金控等都有上榜,表現搶眼。


台灣能表現如此之優秀,其中一重要推手是金管會,在主委顧立雄的領導下,從監管證券市場著手,強化資訊露端要求上市櫃公司訂定企業社會責任最佳實務守則、年報露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資訊、強制編製企業CSR報告書等措施,並及早推動綠色金融行動方案,可是走在國際趨勢的前頭。


證交所近期就參考國際非財務性資訊露之重要發展趨勢,於2020年1月22日修正該準則有關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情形之應露項目,包括與公司營運相關之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等議題之風險評估,並訂定相關風險管理政策或策略等資訊,以進一提升非財務性資訊之露品質。


可看到永續投資已成為台灣資本市場監理單位重視的方向,如於先前編製發布「臺灣永續指數」,透過市場機制來鼓勵上市公司重視企業永續發展。


其實經營企業者還是應該想想,自己經營企業的那一初心,從追求EPS回歸為追求ESG,因為做好ESG不應該是為了任何目的而做,而是身為地球上的一子都應該好好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