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金融力量主動促使業者做好ESG
環境的變遷為社會帶來衝擊,也影響到金融市場的投資發展。國際金融機構意識到投資行為能在資本市場發揮影響力,推動投資機構簽署責任投資原則;臺灣金管會則積極鼓勵上市櫃公司主動揭露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資訊,促進國內永續投資的環境。
過去被認為報酬至上的國際金融投資圈近年關注環保議題,甚至在監理機關都還沒主動要求做好揭露ESG相關資訊前,就自主發起只投資有做好ESG的公司。而臺灣的金融主管機關金管會,在主委顧立雄的領導下,透過強化資訊揭露端,要求上市櫃公司訂定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年報揭露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資訊、強制編製企業CSR報告書等措施,並及早推動綠色金融行動方案,可說是走在國際趨勢的前頭。
國際ESG投資發展概況
2006年,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與16國大型機構投資人,於美國紐約證交所聯合發表「責任投資原則(PRI)」時,曾列出6大原則及35項可行方案,將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納入其投資決策過程之中。這些主流投資機構遵循責任投資原則進行投資,透過對資本市場所產生之影響力,帶動全球對社會責任之重視。依據PRI資料顯示,2006年全球簽署責任投資原則的投資機構所管理的資產僅為6.5兆美元;至2018年已有超過1,961家的投資機構簽署,管理全球近81.7兆美元資產。
這顯示全球責任投資持續成長,依據全球永續性投資聯盟(GSIA)之研究,全球社會責任投資(SRI)規模自2016年之22.89兆美元成長至2018年之30.683兆美元,成長率達34%。另據社會投資論壇(SIF)的數據顯示,美國SRI規模從2016年的8.72兆美元快速成長至2018年的12兆美元,成長38%,約每4塊美金有超過1塊美金是根據社會責任投資原則在投資,顯示投資人越來越重視責任投資。
金管會推動責任投資相關措施
而臺灣金管會近年積極推動上市櫃公司落實企業社會責任,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表示,主要透過強化資訊揭露端(包括訂定企業社會責任最佳實務守則、年報揭露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資訊、強制編製企業CSR報告書等措施),以深化上市櫃公司之公司治理及企業社會責任觀念外,暨藉由投資人端扮演積極的角色(包括編製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投資指數、推動機構投資人盡職治理等措施),透過市場機制促使公司增進對企業社會責任之重視。
考量對環境及社會大眾影響層面較大之公司,應善盡其企業社會責任,投資人亦應獲得其充分而可靠的非財務性資訊,以篩選並投資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良好之公司。證交所及櫃買中心已要求上市櫃之食品業、金融業、化學工業及實收資本額達新臺幣50億元以上之公司,應參考GRI準則編製CSR報告書。截至2019年底,已申報2018年度CSR報告書之家數計有475家。
臺灣編製CSR報告書之上市櫃公司數量已達一定比例,現階段著重強化上市櫃公司相關ESG資訊揭露,要求揭露與公司營運相關之重大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議題等非財務資訊,並提升其資訊揭露品質,以利投資人參考。未來將視國際規範及市場實務運作情形,研議擴大強制CSR報告書應取得第三方驗證之範圍。
證交所近期參考國際非財務性資訊揭露之重要發展趨勢,於2020年1月22日修正有關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情形之應揭露項目,包括與公司營運相關之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等議題之風險評估,並訂定相關風險管理政策或策略等資訊,以進一步提升非財務性資訊之揭露品質。
金管會要求上市櫃公司必須要在年報上加強揭露氣候變遷相關資訊,今年才剛修正「公開發行公司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已要求公司應辦理下列事項:(1)評估氣候變遷之潛在風險與機會,並採取之因應措施;(2)統計過去兩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用水量及廢棄物總重量,並制定節能減碳、溫室氣體減量、減少用水或其他廢棄物管理之政策;(3)注意氣候變遷對營運活動之影響,並執行溫室氣體盤查、制定公司節能減碳及溫室氣體減量策略等。
推出ESG相關指數促使企業重視永續經營
其實除了監理機構要求業者朝向ESG方向前進,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業者主動讓公司的經營策略符合這樣的精神。如全球有37國之97家國際性金融機構宣布加入赤道原則,顧立雄表示,金管會並不強迫銀行業者加入,比較是站在督導銀行公會參採「赤道原則」之精神,於該會「會員授信準則」第20條第5項增訂「辦理企業授信審核時,宜審酌借款戶是否善盡環境保護、企業誠信經營及社會責任」規定。而臺灣金融機構宣布加入赤道原則者已有5家,包括國泰世華銀行、玉山銀行、台北富邦銀行、中國信託銀行及台新銀行。
事實上,金管會為了促使企業重視ESG各面向,強化設計ESG相關金融商品,期望藉投資人之力量,督促上市櫃公司重視公司治理,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已推出ESG相關指數,包括臺灣就業99指數、臺灣高薪100指數、櫃買薪酬指數、公司治理指數及臺灣永續指數等。
以「臺灣永續指數」來看,就是想要引導市場資金投入永續表現較佳之上市公司。臺灣指數公司與富時國際有限公司(FTSE)共同發布合作編製,該指數係以FTSEGEIS(Global Equity Index Series)中大型成分股為採樣母體,並採用FTSE之ESG評鑑模型,針對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等三大面向,共14個主題(氣候變遷、環境污染及資源、水資源利用、勞動基準等)、約300項以上之題項評鑑上市公司,衡量上市公司之ESG整體表現,並運用財務指標篩選指數成分股,期能為國內投資人與機構法人帶來更多永續投資之選項,以促進國內永續投資環境的發展。
臺灣永續指數已於2018年1月獲勞動基金運用局正式公告採用,作為全權委託投資標的,委託總額度為420億元,並授權元大投信於2019年8月23日發行臺灣首檔ESG主題ETF,規模約58.72億元。
對抗氣候變遷 綠色金融成投資顯學
另外,為鼓勵投信事業募集發行投資於國內綠色產業股票之綠色基金(含ETF),金管會於2018年1月4日修正「鼓勵投信躍進計畫」之獎勵性措施,提供法規鬆綁等優惠為誘因,鼓勵業者發展投資於國內並以抗暖化、氣候變遷、替代或潔淨能源、環境污染防制控制、水資源淨化或管理等綠能趨勢或環境生態為主題之基金。目前國內投信事業已發行10檔有關ESG、公司治理及綠色等相關主題之基金,規模約296.66億元,例如公司治理ETF、新能源基金、氣候變遷基金、環保基金等。
順應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同時配合政府「五加二產業」創新政策,提供綠能科技產業取得中長期的穩定資金,櫃買中心發布「綠色債券作業要點」,建立國內綠色債券上櫃掛牌制度。其資金用途主係投資於再生能源及能源科技發展(包括離岸風電、太陽光電或水力發電廠建置等)、溫室氣體減量、能源使用效率提昇及能源節約等綠色投資計畫。另為持續發展臺灣綠色債券市場,並鼓勵企業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公司治理中心於2018年將公司對綠色債券的投資或發行列入公司治理評鑑之加分項目,以提高企業發行或投資綠色債券之誘因。統計2019年度共發行14檔,實際發行金額共計約502億元,累積已發行1,041億元。
事實上發展綠色金融已刻不容緩。因今年1月,國際清算銀行(BIS)發論文警告,除非政府當局採取行動對抗氣候變遷風險,否則氣候變遷威脅到引起「綠天鵝(green swan)」事件,可能觸發系統性金融危機。英國央行(BoE)也宣布計畫之後要針對該國銀行與保險公司實施「全球最嚴格的氣候壓力測試」,目的在於評估他們能否承受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對於資產負債表帶來的衝擊。對此議題,臺灣金管會也相當關注。
BoE已於2019年12月18日發布納入氣候變遷要素之2021年度二年期探索情境壓力測試之諮詢文件(諮詢期間於2020年3月中結束)。其規劃將針對7家大型銀行業者及其他保險公司進行氣候變遷之壓力測試。測試情境包括「各國及時採取行動對抗氣候變遷,使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攝氏2度以內,順利達成巴黎氣候協定之目標」、「各國落後10年方達成氣溫升幅2度以內之目標,導致金融資產湧現賣壓」及「各國政府未採取任何行動,導致全球氣溫在2080年前升高最多攝氏4度,各地海平面上升、洪水氾濫」等三項情境。
至於氣候相關風險因子則包括氣候變遷頻率及程度加劇,對房地產及基礎建設造成重大損失、破壞商業活動之供應鏈和農業產出、對生命遷徙造成廣泛性之損失等對實體經濟影響、氣候變遷導致資產價值下跌、能源價格上漲,以及對借款人收入產生衝擊等因素,檢視金融機構之資本是否足以支撐其所面臨之風險。金管會也會持續觀察國際金融業者面對氣候變遷的各因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