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的話

仍有長路要走

114.10台灣銀行家第190期撰文:鄭翰

類文明的推進至少有幾個目的:更方便快速的生活、更少的成本和更少的管制,於是總有一群勇於創新冒險的人發明、設計各項器具或方法,來達到這些目的。一旦產品問市,先行者採用後逐步擴及其他族群,同時也會越改越好用。由於政府管不到,必有投機者或詐騙者危害民眾,所以發展初期的管制、限縮,甚至禁止屢見不鮮,但當它「修成正果」後,政府納管也是必然。

虛擬貨幣的發展也是如此。16年前,中本聰這聰明的腦袋瓜子為了達到「去中心化」(讓政府管不著)而設計比特幣,便開啟了虛擬貨幣之旅,從純粹以演算法產生的比特幣演進到連結國家法幣的穩定幣,放諸歷史時間不算長,卻陸續有許多主要國家納入監管,稱其是虛擬貨幣發展的里程碑也不為過。

此時我們探討穩定幣,已臻成熟的技術層面自然不是重點。我們想了解的是,當穩定幣被認可作為支付或交易媒介後,在社會各層面會產生哪些化學變化?當然,我們更關心的是,台灣的法規可以如何規範?如何借鏡先行國家的經驗,包括美、日、歐盟或緊鄰的香港,以及能否被市場接受。

簡單來說,穩定幣未來要獲得政府或主流社會認可,將會面臨幾項挑戰:首先是錨定的貨幣是以目前主流的美元或是新台幣穩定幣?這牽涉貨幣主權的關鍵議題;接著,主管機關能否有效監理?若發生擠兌時,能讓持有穩定幣的民眾順利換回法幣?再者,傳統銀行的觀望態度,因為穩定幣有可能會衝擊到數十年來穩定的SWIFT協定,進而改變獲利模式。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生態圈的建立與運用。

對於貨幣主權和監理憂慮,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的發言最具代表性。她表示,雖然加密穩定幣看似創新,實則引入傳統金融體系早已熟悉的結構性脆弱,尤其在流動性配置與跨境規避上問題重重,她更強調:「我認為這可能會削弱我們執行貨幣政策的能力,以及削弱放任其發展國家的主權。」

拉加德的看法見仁見智,也點出政府最關鍵的考量。目前台灣廣泛討論穩定幣議題卻未能對焦,於是呈現幣圈人高度樂觀、政府機關審慎、傳統銀行關心、多數民眾可能不知所以的現象,未來的應用場景依然漂浮。

台灣的穩定幣正走向法制化的虛幣發展重要時刻,但仍有長路要走;它會長成什麼樣貌?創造出哪些商業模式?將是未來10年讓人感興趣的發展。

中本聰為讓虛擬貨幣達到「去中心化」的夢想,最後雖仍以「中心化」的穩定幣呈現,但並未澆熄這股創新火苗,未來仍將持續扮演推進人類文明的力量。

各期雜誌

114.10台灣銀行家第190期

請選擇雜誌期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