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IMF)今年6月發布研究報告指出,與其著眼於催生,不如接受人口老化現實,把重點放在怎麼穩妥地承接「長壽紅利」,衍生的邊際效益可能更高。尤其當平均壽命越來越長,高齡財務目標也應該從以往的「保值」升級為「增值」,以因應更高的不確定風險。銀髮族群若想讓手上資產得以增值,恐怕就得考慮添購投資理財商品,這將有助於推升高齡金融之需求。是以,高齡金融創新若把長壽經濟的潛在紅利納入考量,也許就不會被框限在定存、保險、信託等既有產品範圍內。高齡長者除了可利用金融商品,確保銀髮歲月生活無虞之外,還能夠有更多樣化且優質的理
金融業在高齡化社會的角色,正從協辦活動、捐款等淺層參與,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參與者。金融機構與非營利組織深化合作,回應長者對經濟安全與信任機制的需求。
高齡族群如秋日絢爛的楓紅,看好這片蘊藏兆元的商機,台灣金融業推出各式金融商品、從入門門檻更低的小額債券,到靈活的多元信託與尊榮的家族辦公室,傾力建構一個全方位、個人化的高齡財管生態圈。
對金融業而言,長壽經濟是一場重新定義「顧客生命週期價值」與「風險評價機制」的變革契機,從產品、制度設計到風控框架全面升級,成為開啟下一波資本動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