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十年,亞洲多數國家曾經歷過「人口紅利」的榮景。在高出生率與低依賴比的黃金時期,年輕而龐大的勞動力支撐了經濟快速成長,這段期間被視為政策與產業發展的「增長期」。以台灣為例,戰後嬰兒潮世代在1990年代至2000年代間構成了最大勞動人口群體,為出口導向、製造密集與資產積累型的經濟奠定基礎。隨著少子化與高齡化趨勢加劇,這段人口紅利的時期正逐漸結束。高齡者逐年增加、青壯年勞動人口相對減少,意味著社會將面臨經濟動能轉弱、財政壓力升高、代際資源再分配等全新挑戰。正是在這樣的人口轉折背景中,「銀髮人口紅利」(Silver
金融業在高齡化社會的角色,正從協辦活動、捐款等淺層參與,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參與者。金融機構與非營利組織深化合作,回應長者對經濟安全與信任機制的需求。
高齡族群如秋日絢爛的楓紅,看好這片蘊藏兆元的商機,台灣金融業推出各式金融商品、從入門門檻更低的小額債券,到靈活的多元信託與尊榮的家族辦公室,傾力建構一個全方位、個人化的高齡財管生態圈。
IMF直言,催生政策已走入死胡同。當務之急是務實接受人口老化,並穩接「長壽紅利」。隨著壽命延長,高齡族財務目標須從「保值」轉向「增值」。例如日本金融廳,已逐步解除投資「年齡歧視」,金融機構可依客戶風險承受度滿足多元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