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

正視數位貨幣價值

貨幣虛擬化 必然成為新支付趨勢
採訪、撰文:黃庭瑄

雖然許多人不看好數位貨幣的發展,認為終將泡沫化,但也有部分國家,如美國,就將其視為一種衍生性金融商品,將能帶來更多金融機會。

2018年初,比特幣交易價格跌破US$7,000,美國的數位貨幣平台Bitconnect交易中止,日本價值¥580億的數位貨幣因遭駭而不翼而飛,各國更加質疑數位貨幣的本質和未來究竟是什麼?是否需要強力管制?限制的範圍又該到哪裡?

許多看法認為數位貨幣終將泡沫化,歐美銀行發言人更曾公開說明數位貨幣── 比特幣是一場騙局。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確達到商品化和數位交易的功能,數位貨幣可歸類為具有價值的虛擬商品或數位商品,而貨幣虛擬化的確是未來趨勢,只是會演變成怎樣的模式,將受制於市場力量和政府法規的高度影響。

數位貨幣可避開政策相關波動

數位貨幣最初發展的概念是創造一種去中心化、安全、隱密亦具有功能性的貨幣,使政府或銀行無法干涉,也不能擁有特定交易或帳戶的權限。所謂去中心化即是直接由個人與個人(peer -to - peer)交易,透過區塊鏈存取在公開交易的資料庫。

Blockgeek網站整理幾項數位貨幣的交易特性包括:不可逆、匿名、全球化且快速、安全。交易不可逆及匿名所指的是,當交易確認後就無法改變,帳戶金額轉出或是被駭客入侵也無法追蹤對象,每個人都是匿名的,沒有安全措施,每項交易、每個帳戶都無法連接到真實世界,位址是由30個字元組成。全球化快速且安全是指交易透過網路即可快速的送出,無論對象是在身旁或是地球的另一端。每位使用者的帳戶皆經過加密,且使用者沒有篩選程序,每個人皆能交易數位貨幣,不須經過任何授權或被允許的手續。數位貨幣的貨幣特性則是供給有限,發行數量由程式碼控制,且與政府債務和財政赤字無關。

由於數位貨幣可避開一般貨幣貶值風險,且通用程度不分國界,不須身分證明,不須額外手續費,可以儲存價值,亦可以反映預期未來價值,市場接受度越來越高。目前比特幣(Bitcoin)最為熱門,截至2018年1月,全球已有超過100,000個商店接受比特幣付款,包括微軟(Microsoft)、智遊網(Expedia)和至少一家Subway,範圍擴及機票旅遊,實體商品或會計法律服務,全球已有5個城市可以使用比特幣購買房地產,分別是邁阿密、紐約、杜拜、加州太浩湖和峇里島。其他較為著名的數位貨幣還包括以太幣(Ethereum)、瑞波幣(Ripple)、萊特(Litecoin)、卡爾達諾幣(Cardano)、NEO、Stella、EOS等,應用範圍不盡相同,支付範圍慢慢擴張。如以太幣以企業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為目標市場,瑞波幣主打流通性強,是目前數位貨幣中交易速度最快的,並與電信公司IDT和金融機構Mercury FX結盟,提供新的支付方式。

比特幣與美股市場的變動性

數位貨幣本身的價值變動性高,一天內的變動幅度超過20%,但比特幣的波動性已被認為不是市場最劇烈的例子,2月的《Fortune》報導美國股市的變動性已超過比特幣。

因比特幣於2017年漲幅1,800%,來到US$20,000,接著12月一路下跌,當時被認為是波動性最高的資產,但根據彭博社(Bloomberg)提供的數據,2018年2月4日CBOE短期波動性指數(Volatility Index, VIX)達到464,是比特幣的4倍,其指數是依據S&P500選擇權價格衡量市場對未來波動性的預期,較一般股市變動性更大,美國市場上更普遍認為波動性高是常態,變動帶來更多機會。

除了變動性高,數位貨幣還涉及交易安全和犯罪動機等層面的問題。多數銀行為防止高損失和高詐騙風險仍對數位貨幣交易採取保留態度,例如,美國許多銀行開始禁止使用信用卡購買比特幣,VISA與許多以購買數位貨幣為目的的信用卡中止合約,《American Banker》於1月也提出未來數位貨幣行動錢包,將是駭客最有興趣的目標。原本缺乏限制的特質讓銀行和政府開始著手規範,但是,規範的方向仍相當分歧。

各國政府管制數位貨幣方向迴異

數位貨幣脫離了政治影響後,隱密及無法追蹤的特性讓其常使用於黑市、暗網和法制外的交易,引發了各國政府疑慮。目前各國在洗錢防制條例的修訂中,皆欲納入數位貨幣管制,如美國財政部因旗下的金融犯罪執法網絡中心(The Financial Crimes Enforcement Network, FinCEN)已接獲許多可能牽涉數位貨幣洗錢活動的線報,在2018年1月成立跨部門小組,針對未來制定法律及規定進行討論。

除了安全性的議題,財稅機關對於追稅更有興趣,如英、美皆想改善數位貨幣交易不公開的特性,看好法規訂定後將增加不少稅收。澳洲政府將比特幣列為一種資產,因此任何因買賣比特幣所獲得的收入須列為資產稅進行申報。在亞洲管制的動作則呈現兩極化,中國為防止金融風險,於2月初禁止所有數位貨幣交易,禁止首次代幣公開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 ICO);南韓的主要銀行因數位貨幣交易可能涉及洗錢,禁止ICO和利用匿名帳戶進行買賣;日本則開始進行交易戶執照化,大方向仍以成為數位貨幣首都為目標,希望吸引更多數位貨幣投資;新加坡政府也認為不須禁止數位貨幣交易。每個國家管制的方式不同,有些以市場為導向,例如《American Banker》在2月的文章指出,在美國,許多意見認為數位貨幣並非沒有管制,而是市場力量在制衡,為使市場有競爭力,管制條例須在數位化時代施行有效且不能降低效率,並以聯邦國家為單位施行。

目前由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 CFTC)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 Exchange Commission, SEC)察看數位貨幣市場,CFTC已將比特幣和其他類似的數位貨幣,列為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一種,由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Ledger X期貨交易平台等交易所提供,CFTC有權管理詐欺、市場操作和內線交易等活動。

但目前數位貨幣最大的問題是投資者保護機制。數位貨幣無法完全被視為證券,其沒有發行者,也無法註冊發行權,不能完全以同樣方法管理,以往的交易須處理的是保管和償付風險,並沒有處理過種類這麼多又新的高風險數位產品,且面對數以萬計、甚至百萬計的交易戶。因此,新的機制著重在投資者揭露、交易透明化、設定防線,並針對保存資產者和提供支付者取得執照的機制進行立法。

另一方面,有些國家為降低風險、有效管理貨幣,而開始研發官方的數位貨幣。如彭博社(Bloomberg)報導,中國從2016年開始研發國家的數位貨幣,由於目前行動支付已相當普及,預計未來可將數位貨幣結合行動錢包,由銀行追蹤交易和貨幣供給的資料,將消費者數據數位化。

《The Financial Times》則報導日本銀行預計在2020年東京奧運推出與日圓價值1比1的數位貨幣J Coin,透過app和QR碼在商店使用,銀行將免費提供相關服務,將消費者行為資訊留在日本,與大舉進入日本市場的中國支付工具抗衡。瑞典中央銀行(Riksbank)也準備發行數位貨幣eKrona,以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無現金交易的國家為目標,其他如俄國、以色列、突尼西亞等國家也準備維持政府控制貨幣的路線。

虛擬化是貨幣的未來藍圖

數位貨幣的未來是什麼?目前數位貨幣有上千種,每天有不同的數位貨幣出現,也有不同的數位貨幣消失,其中一定不乏騙局,以及隨著資金抽離而泡沫化的例子,然而虛擬化的確是貨幣的未來藍圖。

由以色列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世界暢銷書《人類大命運》(Homo Deus)中提出人類的信仰將從人文主義(Humanism)轉移到數據主義(Dataism),在各個領域裡虛擬化是演化的過程,也是未來信仰的哲學之一,許多評論家認為貨幣的演進也依循這樣的形式,由硬幣、紙鈔到數位貨幣。

數位貨幣最終普及的形式可能有很多種,如現在的貨幣不只有一個贏家,市場開放程度、面對波動性的承受度和各國法規制定會帶來不同的影響,這樣的變化將是未來時代的主流,數位貨幣最終將成為貨幣供給的一部分。

值得觀察的是,數位貨幣最初設計理念是使人為因素降到最低,利用程式碼管理,然而演變至今,各方力量介入將使其在未來出現怎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