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
合庫銀、兆豐銀、一銀提前部署 迎接後LIBOR時代金融新課題
LIBOR將走入歷史,央行與金管會籲請金融機構評估影響,並提出因應之道。各大銀行內部都如火如荼成立工作小組,展開對衍生性金融商品、投資債券及授信等金融資產的普查,希望能與客戶取得對新計價標準的共識,免生爭議。
因應LIBOR退場,全體國銀已進入備戰狀態。自從英國金融監理局(FCA)宣布自2022年1月1日起,將不再規定會員銀行必須提供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報價,意即LIBOR可能於2021年底退場之後,央行、金管會等相關監理機關均密切注意國銀的因應動向,央行與金管會更在2月下旬聯合發布對外聲明,要求國銀必須提出具體因應的三大措施。
央行與金管會要求國銀及早應變
這三大因應措施,包括一、要求銀行業者必須尋求替代利率指標,研擬轉換計畫;對此央行特別指出,目前LIBOR的報價幣別,包括美元、歐元、英鎊、日圓及瑞士法郎等,這五大幣別的貨幣主管機關,已提出可供轉換的基準指標以利市場參與者應用,希望國銀據此盡快研議出對LIBOR的替代指標。
二、檢視現行以LIBOR為定價指標的存續契約,積極與可能受影響的客戶及交易對手溝通,協商相關合約修改;三、辨識LIBOR停用與轉換可能造成的風險,包括對業務流程、會計及稅務作業、風險性資產與資本計提模型、資訊系統等的影響,訂定調整方案並定期檢視。
央行與金管會兩大監理機關,之所以採取一致行動對國銀做出上述的要求,主要是希望透過要求國銀及早應變,以讓國內各金融業者的相關金融商品契約可順利轉換,因為目前全球金融商品主要以LIBOR作為定價基準指標,包括衍生性金融商品、企業貸款、浮動利率債券、證券化產品等,使得LIBOR退場風險牽連範圍太廣泛,金融機構更有提前預作準備、採取因應措施、控管相應風險的必要性。
甚至為了讓國銀的應對之策能匯集更多共識,包括在各類型的金融商品市場,當共通的計價標準LIBOR退場之後,能盡速求取新的標準作為計價的基準、方式,兩大監理機關亦責成銀行公會出面,組成工作小組來研擬相關因應措施,及進行宣導與提醒金融機構注意LIBOR可能退場的風險,以讓客戶及投資人都能充分了解,並配合銀行未來採取因應措施的步調。
在兩大監理機關的責成之下,儘管距離LIBOR正式退場,還有大約1年半的時間,但現在各大銀行內部都已如火如荼的成立工作小組,展開對衍生性金融商品、投資債券以及授信等金融資產的普查,來檢視受影響的部位到底有多大,並且開始對於後續的契約簽訂,必須「加註」哪些必要的原則,和客戶之間能在2022年來到、LIBOR退場之時,求取對新的計價標準共識,免生爭議。
高層挑大樑設工作小組
以合作金庫為例,合庫金旗下的合作金庫銀行,是全台灣最大的上市銀行,放款資產規模僅次於龍頭臺灣銀行,在海外據點的設置亦排名公股銀行前三大,合庫為此已在5月上旬特別設置「LIBOR過渡特別工作小組」,並且由總經理親自主持,根據合庫清查,目前達3億美元的相關授信案,就有2,000多件,正待逐一清查這些授信案合約的到期日,是否有跨過2021年,倘若在2021年之前即到期的授信案,就不會有這類問題,但相反的,銀行就必須開始通知客戶屆時必須依照新的計價標準來計算利率,雙方也必須展開協商。
至於有匯銀龍頭之稱的兆豐銀行,更是直接以企業金融處作為兆豐銀行為LIBOR退場所設置之應變工作小組的整合窗口,兆豐銀授信資產龐大,尤以美元的授信部位,在全體國銀中更是首屈一指,也因此使兆豐銀經營高層直接責成企金處來挑大樑,負責在內部對於投資、風管等其他部門的相關應變工作整合。
除了授信之外,另一大重點就是包括債票券在內的財務投資,及複雜度較高,但近年越來越熱門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投資。而與財務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等相關的部分,現在各家銀行都在檢視所謂的「ISDA契約」(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國際交換交易暨衍生性商品協會)。
行庫主管對此說明,ISDA契約現在是因應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時,最具代表性的契約模式,在該交易架構之下,交易對手只要依照其交易條件協商、交易,以降低複雜度,而一旦LIBOR要退場,ISDA契約是否有應變的彈性,即成為銀行檢視的重點。
例如,一銀所成立的LIBOR退場應變工作小組,即以主掌金融市場投資及風管的兩位副總,來督導該工作小組的進行,將在今年6月底之前,確定所有會跨過2021年的金融資產部位規模及可能的因應措施;對此一銀主管指出,最主要是一銀的海外債券投資規模大,再加上美元計價的放款,如何定價,財務部也是重要的把關者,因此主掌金融市場投資的副總,亦為其中一位重要的工作小組督導者。
合庫則目前檢視,自家與客戶及銀行同業相關的ISDA契約,大約有100多件,現在檢視的重點在於ISDA「附約」的內容,是否有述及關於LIBOR指標利率的條款,由於目前市場上還未有明確的替代方案,因此,會持續蒐集國際資訊,並隨時據此與交易對手聯繫,來維持溝通替代標準的默契。
對此合庫也評估,一旦LIBOR退場,ISDA契約可能會有三種替代利率來因應,依次可能性為:1、原本LIBOR 01被取代的頁面所示的參考利率;2、現行LIBOR監督機構或其繼任者所指定的參考利率;3、Calculation Agent依照原條件規格書所決定的替代方案來取代。
SOFR增加「有擔利率」性質
而在包括美國、英國、歐元區、瑞士、日本等5個國家,因應LIBOR退場而提出對自家貨幣的新利率基準中,最受矚目的就是美國聯準會(Fed)在2018年4月所提出的SOFR(Secured Overnight Financing Rate,擔保隔夜融資利率),而相較於英國的LIBOR是根據同業的報價所設算出來對未來利率的預期,SOFR在屬性上,由於是以擔保品向聯準會做擔保融通,因此該利率還多了「有擔利率」的性質。
一位國銀業者即指出,美國聯準會也高度重視LIBOR退場的問題,因此就在我國央行與金管會聯手要求國銀採取因應對策的同時,聯準會那方也同步採取行動,要求銀行的紐約分行提出相關的應變措施。
對於LIBOR和SOFR,國銀高層分析表示,首先,除了上述的屬性差異之外,雙方在「檔期」上也有所不同,例如,LIBOR有7種檔期,包括隔拆、1週、1、2、3、6、12個月,而SOFR只有5個天期,比起LIBOR,SOFR目前並無1週及2個月的指標利率。
至於在價差上,也有銀行針對2015至2019年這4、5年來的LIBOR與SOFR的平均價差做過統計,結果顯示,從隔拆到1年這7個檔期裡,各天期的平均利差最小的是隔拆,平均利差為0.02%;最大的則是1年,平均利差高達0.73%(指LIBOR高於SOFR的部分),至於市場上最常用LIBOR3個月期的利率來作為放款定價的指標利率,3個月期的LIBOR高出SOFR平均約0.31%,也因此,倘若以SOFR來替代LIBOR,由於指標基準利率水準就已經少於LIBOR,屆時會否造成計價標準變動之後,銀行的放款利差「縮水」,已成為國銀共同矚目的問題。
行庫主管對此指出,由於目前許多中長期授信案的期間,都會跨過2021年,且由於銀行的債券投資天期,以3至5年期為大宗,因此跨過2021年的海外債券投資部位,也占絕大部分;一銀主管即指出,一般而言,國際聯貸案或外幣聯貸與海外債券投資的天期較長,跨過2021年的案子較多,但也有較短期比較不會跨過2021年的,這部分即以1年期以內的進出口融資居多。
兆豐銀行高層則對此指出,數年前當路透取消代號6165新台幣利率報價時,台灣金融市場即已經歷一段應變期,並且成功改採了TAIBOR為替代方案,現在因應LIBOR退場,前面的例子即可借鏡。兆豐銀主管則進而指出,現在主要是自貸案的部分,銀行必須個別逐一解決,一般而言現在只要承作新案,都會做「加註條款」,表明在2022年開始會調整計價的基準利率,會找LIBOR之外的其他新指標,而舊案要續約時也一樣。
加註TAIFX條款反映真實成本
一銀與兆豐銀主管亦不約而同地建議,像是台灣在美元拆借上,原本就有TaiFX報價,先前在做聯貸案時,還會加註「TaiFX條款」,亦即當TaiFX利率超過LIBOR約35至40點時,客戶要自行吸收多出來的部分,以避免銀行失血,就是一種反映銀行對美元拆借真實成本的作法,未來若LIBOR退場,正好是可以運用這種貼切台灣市場美元拆借指標利率的最好時機。
而為了避免個別銀行在和客戶議價時有爭議,也有銀行主管建議銀行公會可扮演好的協調者,為國銀協調出一致的拆借標準來和客戶議價,據了解,銀行公會目前已成立工作小組,邀請各國銀派員加入,未來銀行公會將發揮哪些協調與統合功能,也正令全體國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