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

打造新金融文化 重新建構風險認知觀念

採訪、撰文:紀翔

台灣民眾以「儲蓄」的觀念,把錢放進壽險公司,希望保本保息,但卻未透過保險達到抵禦未來的功能。趁著IFRS 17即將實施的時刻,保險業及國人都應該重新建構保險的體質及概念,讓保險可真正回歸其本質。

各界都擔心台灣壽險業可能面臨未知風險時,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崇哲表示,這期《台灣銀行家》花了極大心力,嘗試消除社會的焦慮,理性客觀地從各面向去探看台灣壽險業的問題,尤其在看完相關報導及與保險業大老親自對話後,崇哲:「其實我並不擔心這業會有立即的風險,台灣還有時間去調整!」

崇哲進一指出,畢竟大部分的保都是用儲蓄、非生活必需的資金去投保,並不會有立即提領、解約的風險。現在的問題,在於有多少民是以「儲蓄」的觀念,把錢放進壽險公司,以為最終會保本保息、安全下莊,但民實際需要的風險轉嫁,卻沒有透過保險達到抵禦未來的功能。

矯正錯誤觀念 了解保險真實意義

崇哲認為,應用更高的角度去看台灣保險業的問題,無論是投資海外,造成極大的匯兌損失風險,抑或是接軌國際財報準則IFRS 17,政府、保險業及市場都已意識到台灣保險商品結構必須重新調整,進而導正銷售機構,以及保對保險的認知,才能從資金流入面、壽險業根本體質及經營方式去調整,降低未來的損失及不確定的提存金額。

西元2000年之後,台灣經濟成長率一直無法回到二位數,甚至一直在低徘徊,除了不動投資外,很少有金融商品可讓民放心地保本、保息,這時候壽險公司衝出來保單利率、宣告利率,吸納大量資金,民只能看見利率的比較,無法理解保單背後的種種設計與假設,更沒有法判斷這張保單是否真的可靠、適合自己。

常在學校課堂上教導學生的崇哲,談起了保險法第一條開宗明義的定義,保險意涵即「保險是當事人約定,一方交付保險費給他方,他方對於因不可預料,或不可抗力的事故所致之損害,負擔賠償財物之行為」,那是保付費給保險公司,將風險移轉給保險公司承擔的概念,跟現在台灣壽險市場的真實風貌早已大相逕庭。

「台灣民有多少人投保之後,了解自己是付費,將生命的風險移轉給金融機構?」崇哲再三強調,風險移轉是要費用的,這是台灣金融教育很大的不足之處,雖然台灣自豪中小學生有很強的數理演算能力,但實際上民對金融商品認知不足,尤其壽險公司競保單宣告利率時,到底保險公司安不安全?

消費者單靠主管機關的法令要求及監理,去確保金融機構安全或有無正派經營,但自身卻忽略對金融品牌的認知,以及核的能力,只能從名目報酬率決定金融商品。這好比在夜市買排,民就選擇看起來最大塊的,卻不清楚攤商用什麼原料及用油,在選金融商品時,若也只看利率,崇哲直言:「那麼大家以為很安全的資金去向,可能沒有想像中安全!」

支付合理費用 提升因應風險能力

崇哲形容,在政府多年宣導及民長年投資後,都理解投資有風險、有賺有賠,卻沒有人提醒,投保保單也可能有風險。民應該回頭去思考,為何壽險公司可以宣告比銀行定存更高的利率?壽險公司去承擔較高投資風險時,民買的保單可能因遙遠的一個國家經濟或市場出問題,連帶影響壽險公司的體質,當初投保時相信一定會給的利率或承諾,將變得不確定、不安全。

細究民將大量資金轉往壽險公司,主要是台灣人努力賺錢、累積國民所得的同時,卻欠缺去化資金的管道,因此出現「壽險商品基金化」、銷售保單成為銀行主要手續收入來源等種種怪現象,民對保險的認知偏離原本該有的風險移轉、大數法則,同時又欠缺對保險公司與保險商品的判斷能力,才造成壽險保費大量成長。

「其實台灣民對未來因應風險的能力,吝於付費」,崇哲以自己為例,與一般民相比算是相對熟悉財金領域、又出任金融研訓院院長,但最近在清房貸後,似乎就沒有繼續投保住宅火險及地震險的必要,結果銀行行員對他:「院長,買保單,不是為了房貸,是為了保全的資。」

這點讓他開始思考,當初投保火險、地震險時,真的只是為了保全貸款的目的?難道不是防範房子若不慎因失火、地震毀損,可有緊急資金因應生活必需或重置房屋?這不才是保險真正的功能?

亦常有人問崇哲:「院長,我老公的保險比我多好幾倍,他的命真的比我?」其實這些對保險的謬誤,深植在國人已習慣把保單當成資、當成金錢價,更習於保單一定要領回、一定要「賺到」,忘了保單原始的意義是在遇到風險時應有的風險移轉規劃;放眼到國家高度亦然,台灣的高速公路與基礎建設等,在遇到海嘯或大地震時,有沒有足的保險可以重建、補償損失?國家有沒有善用保險的方式,去移轉財政支出的風險?

「當保險被當成理財或重要投資工具時,大家就會忘了保險應該是用來移轉未來不可預知的風險。」崇哲在訪談中多次提到這個概念,強調台灣應該要重新教育民及保險從業人員,「我覺得現在是很好的時機!」利用這次壽險業匯兌成本大增、發不出現金股利、各金控不敢併壽險公司的當下,重新檢視台灣的保險業,重塑民對保險的認知。

加上金融科技發展與大數據演算等技術不斷精進,未來保險應更細緻,如弱體保單,讓更需要保障的人能用合理的價格取得保障,重新找到可發展的商機,也能提升金融從業人員的報酬與附加價

資金運用更有效益 業轉型好時機

一方面,去年壽險業出現2,323億元的匯兌淨影響負數,及全球採用IFRS 17可能面臨的增提準備金壓力,正好讓台灣可以集思廣益,壽險業資金是不是要這麼大量流向海外投資,可否多一點引導到國崇哲舉出日本的財政投融資政策,似乎是台灣可以參考借鑑的方式,就是藉由政府提供些許的保證,引導資金投資基礎建設、長照及國相關重大投資。

在課堂上,他常反問學生,「生活上有沒有覺得不便,需要政府去投入建設的?」但學生都答不上來,大家覺得外出就有捷運、公車,日常已相當方便。但我們看看一些例子很快可以聯想,像是日本或美國,水龍頭打開就能喝,法國也有再生水系統;又比如國多數房子無法對抗7級以上地震,還有,如果我們把漏水問題處理好,同樣免去建新水庫等等。

崇哲認為,如果現在沒有遠見,沒有增加固定投資,那台灣就無法在2、30年後有新的面貌,只會有越來越舊的房子、危樓,以及退的生活環境。

又如台灣面臨老年化社會,與其活到80至100,但最後10年都在病床上,跟只3個月就告別,對人生及政府財政負擔都是不同的意義,崇哲,如果年老時,可以依靠年輕投保的保單去享用健身房,強化肌耐力,透過訓練延緩失智等;抑或如保險業建議,把一些低度利用的國小、國中校舍,拿出來做長照設施,引導保險資金去興建長照機構或相關設備,再搭配實物給付的長照保單等,可有效減輕政府未來的財政負擔。

長照的健康促進、建構防災城市、更新基礎設施等,這些很明顯有需求的項目,未來政府若能提供一些保證能量,搭配民間或保險的資金,給一些固定報酬,就能提早因應及完成規劃。

「現在是保險業很好的轉型機會」,崇哲認為台灣壽險業應維持現有的適當規模,不要再過度膨脹,否則就會像貪食蛇的遊戲,當尾巴越吃越長,終究會面臨住、難以回頭的一天,同時台灣需要發展的金融商品與金融市場還有很多面向,必須把資金運用到更有效率且更正確的地方。

重建保險文化 讓大投下信任執照

最後崇哲翻開上的一本書,用金管會副主委天牧著作的《臺灣保險業企業風險管理》中的一段話:「應思考新金融文化的建構,金融機構其實有二張執照,一是金融監理機關核發的業務許可的執照,一張是社會大賦予的信任執照」,台灣保險業目前都有金管會給的營業執照,但大卻忘了也沒想過要去核給一張信任執照,因為總以為政府會負責,以為保單買了就一定安全。

即便是有多年監理官經驗的主管機關,同樣認為有必要從監管、法遵及社會教育等方面,建構新的金融文化,台灣對風險的認知,是金融文化中有必要重建的地方,保險業必須適度調整,提供民對風險移轉的正確觀念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