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美的經驗來看,疫情防控已常態化,生活也逐漸恢復,而台灣抗疫也進入十局下半場,熬過之後,受傷較多的產業,可能「反彈力道」大,包括旅遊業、健康醫療產業、餐飲業等,金融業者也應助一臂之力,幫助產業轉型,透過數位金融串接,融入場景金融,減少接觸風險。近來歐美陸續解封,鄰近的日韓也放寬入境限制,台灣現在進入疫情10局下半場,逼近防疫最終之戰,後疫時代已見曙光;而經過近3年的疫情震撼教育,促使台灣學習到了很多,公部門加速推出更多元的數位服務,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原本受傷最多的產業,可能「反彈力道」最大,包括旅遊業、健康醫療
疫情過後,金融機構的數位趨勢將持續流行,人們依賴數位化金融服務已成為習慣,各項好用的理財App也將督促各大銀行加速增進新的功能,數位化的廣度也因為疫情而解放。隨著疫情趨緩,全世界都陸續解封。英國率先解除所有防疫規定,美國各州也紛紛解除室內口罩令,CDC更撤除了第4級紅色警戒的旅遊國家限制。歐盟國家5月中開始,坐飛機旅行不需要強制戴口罩,更多國家如希臘、瑞士、保加利亞、瑞典、克羅埃西亞、立陶宛、捷克等都取消了防疫限制,紐西蘭也將於7月重啟觀光大門。全球最繁忙的杜拜國際機場,今年前3月旅客量達1,200萬人次,已是去年
觀光產業經歷疫情衝擊,儘管面臨困境,但業者也趁機思考轉型。政府希望提升觀光產業的深度與質感,也希望業者學習新的數位技能,金融業更應該做好場景金融銜接,創造多贏的觀光效益。全球疫情爆發進入第3年,「好想出去玩!」大概是所有人最真實的心聲了。隨著各國陸續推行與病毒共存,逐漸脫下口罩、解除防疫限制,觀光旅遊產業可望從「海嘯第一排」挺進「海景第一排」。觀察日本迎接3年來第一個沒有行動限制的黃金周連假,機場、車站以及各大觀光景點都湧現大量人潮,飛往夏威夷的國際航班更睽違2年再度客滿;未來台灣觀光旅遊曙光已乍現。傾向「自組一團
疫情衝擊,讓越來越多產業廣泛、深度的應用資通訊技術,並進行體質改造,醫療、保險業亦不例外,不僅促使產業轉型更快速,也將成為未來醫療及健康、照護產業商業模式的新主流。新冠肺炎疫情濫觴於2019年年底,迄今已超過2年半,不僅未見緩和的趨勢,更難以預測疫情的終點。在前2年,台灣只有零星疫情,彷彿是遺世獨立的桃花源,但在2022年4月後,台灣亦不敵高傳染力的Omicron變異病毒株,每日數萬人確診。科技服務加入醫療、健康、照護產業儘管染疫輕症占大宗,然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亞健康族群占75%,疫情也喚起人們對於健
疫情不但持續檢驗與強化金融業的數位成效,更成功將數位金融服務擴展到全年齡層客戶,不再專屬年輕人。直接讓民眾主動學習數位金融,更成了銀行順利拓展各面向服務的關鍵。新冠肺炎疫情大舉推進台灣金融業數位轉型的發展速度,歷經去年全台三級警戒,許多消費者已越來越熟練使用數位金融服務,縮短金融業原本預期數位金融變革時間,同時也讓金融業越需要思考:該如何提供720度金融,讓金融服務無所不在。金管會調查,2020年台灣金融業總共投入約新台幣182億元在金融科技開發上,年成長10.25%,寫下歷年統計新高,顯示金融機構正在建構數位轉型
升息利多加持下,銀行業可以放大格局,放手投入資源及人力推動數位、永續、國際轉型定位的大戰略調整。十年來首度升息正代表蓄積能量,積極創造一個正向「策略轉折點」的絕佳扭轉契機。我國央行自2010年第2季到2011年第2季啟動一波2.5碼升息循環之後,2015年第2季到2016年第2季因國內經濟景氣趨緩再回降2碼,這幾年存放利差逐漸縮小,銀行業資產報酬率(ROA)及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也偏低〔圖1〕,然而國內企業穩健經營,加上銀行嚴格控管資金風險,企業逾放比頻創歷史新低,資本適足率也逐年上升〔圖2〕,資產規模擴大但品
由2021年下半年開始,西方與亞洲大型央行之間的貨幣政策分歧越發擴大,歐美國家央行升息緊縮貨幣供給,發展至今,中國和日本央行很難不追隨跟進。各國央行須思考如何協調政策,否則利率飆漲,加重的利息支出恐加深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通貨膨脹持續攀高,歐洲超過7%,美國2022年2月更超過8%,歐元區達到5.1%,英國則為5.5%,寫下1980年代初期能源危機以來的最高紀錄,造成民怨四起。在就業整體稍有好轉的情況下,市場已有共識,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的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
Fed、台灣央行接連升息,對壽險業是「短空長多」,擁有多項優勢,同時,金管會顧慮到台灣壽險業的保單結構及經營特性,對2026年接軌IFRS17新制,都是正向助益。「美元及新台幣利率顯著上升,資產價值的確大幅下降,但負債面下降更多。」國泰人壽執行副總林昭廷在3月22日國泰金控法說會上,說明升息對壽險業的影響,若以接軌保險負債會計IFRS17的角度來算,利率上升雖造成淨值下債券資產價值減少,但同時間保單負債面評價也會大幅變動,一來一往,國泰人壽淨值會增加逾900億元,對2026年接軌將是正向助益。2022年首季,同時有
地緣衝突頻仍,應將資金朝利他自利與ESG績優的資產組合調整,嚴守未來成長題材須以資產價值內涵為基礎,如此風險與報酬將能維持合理的平衡,壓力測試下變動的時機將浮現絕佳契機。今年以來,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一直籠罩著四大干擾因素:(1)Omicron快速蔓延造成全球部分地區供應鏈恢復仍遇波折;(2)美國聯準會(Fed)因應通膨將利率政策明顯轉鷹而採加速升息;(3)2月底以來,俄烏戰爭造成油、氣、金屬、農產品等大宗物資供給失衡,引發進一步物價上漲與部分產業斷鏈;(4)4月以來中國大陸長三角、珠三角,乃至其他地區疫情擴散,引發
未來2至3年短線確立的是通膨加溫、升息循環、地緣政治風險、供應鏈重組;長線則是人口老化持續、ESG議題受重視、科技創新與基礎建設投資都會加快,投資心有定見,短線布局時也要掌握長線的趨勢。2022年注定是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一年。新冠疫情正式進入第3年,對全球經濟負面影響已慢慢浮現,防疫措施及費用造成生產及運輸成本大幅提高,並推動最終商品價格節節攀高。2020年12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1.30%,到2021年6月時年增率已達到5.34%。2021年下半年,俄烏衝突越演越烈,並更進一步進入戰爭狀態,導致油價與農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