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逆境是創新之母,東南亞的犯罪組織對這個道理瞭若指掌。
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風控對金融業來說相當重要。銀行營運的核心取決於信用風險管理,不論科技如何進步,FinTech如何發展,相關單位仍需落實控管,避免金融危機銀行業者不自律的嚴重後果再次上演。
因應金管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及推廣台灣金融業淨零轉型標竿經驗,銀行公會、金研院與歐洲在台商務協會低碳倡議行動(ECCT-LCI)今年推出「綠色金融領袖圓桌論壇」,邀請「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及國際實務專家參與分享及交流。
節能減碳、綠色金融、追求永續,已成為金融業重要發展方向。金融業淨零推動工作平台於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行「金融機構節能減碳分享座談會」,攜手「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五大金控分享節能減碳行動與經驗。
隨著經濟制裁在美國國家政策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總體經濟模型對決策者將更為重要。若想有效地決定總體方向,就得能夠從各種角度積極思考,以有效指導決策。
中國的銀行不僅是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實施政策的重要管道。它們不但是最大的信貸提供者,而且產權都掌握在國家手中,有一部分則為地方政府所有,這表示政府無論要實施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會把銀行當成首要工具。
面對地緣政治,多少的國防預算才是足夠的?該使用什麼數值來衡量?又是衡量什麼?其中,各國政府需要權衡的因素不盡相同,我們又能從他國中學習到什麼?台灣銀行家雜誌第163期焦點新聞,專訪了軍事經濟學家、前美國代理陸軍部長 John E. Whitley,他將透過分析歷史和現代的案例,來探討「多少才夠?」這個複雜問題的不同面向,一起來聽聽吧!
本土金融業可透過與國際金融服務平台合作,以借券和優化擔保品管理來活化資產運用,普惠金融的成功也需要非金融業的結合,以達到靈活的營運彈性,此舉也可以達到減低金融服務成本的機遇。
台海一旦開戰,所涉及的經濟及金融層面會比烏俄戰爭更加複雜,烏俄戰爭主要是衝擊能源、糧食進而引發全球通膨升溫,而台海戰爭影響的層面卻是半導體,不僅民主政體受到侵害,全球恐將陷入更嚴重的停滯倒退。
德國聯邦政府與產業界追求淨零排放與循環經濟,既出於公眾對氣候問題的急迫感,也來自企業競爭求生轉型的驅動力,既能實現永續經營的綠色理念、又能追求地緣衝突下的國家自主,正是環境保護與經濟利益和解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