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21年下半年開始,西方與亞洲大型央行之間的貨幣政策分歧越發擴大,歐美國家央行升息緊縮貨幣供給,發展至今,中國和日本央行很難不追隨跟進。各國央行須思考如何協調政策,否則利率飆漲,加重的利息支出恐加深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通貨膨脹持續攀高,歐洲超過7%,美國2022年2月更超過8%,歐元區達到5.1%,英國則為5.5%,寫下1980年代初期能源危機以來的最高紀錄,造成民怨四起。在就業整體稍有好轉的情況下,市場已有共識,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的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
香港下任特首選舉僅有政務司前司長李家超參加,他是以鷹派處理反送中的代表人物,外界也視為中國正加大力道,對香港實行恐怖統治的開端,當法治與自由離香港遠去,金融中心基石將逐漸鬆動,香港前景到底將如何?值得研究與深思。中共在香港強制實施港版《國安法》即將滿2年,香港的新聞自由和法治環境急速惡化,人才也逐漸出走,不禁令人想問「香港!你還好嗎?」。2019年8月號《台灣銀行家》雜誌就曾提出,香港被迫走向中國的「法制」(Rule by Law),恐與普世認知的「法治」(Rule of Law)漸行漸遠,2年後確實也看到赤化後的
中國現在很需要獲得美元,中國銀行逐漸主導了香港的金融體系,而中國內地銀行持有的海外銀行資產,也越來越以香港為主,在在表示香港這個離岸金融中心的命運,已經逐漸掌握在中國手裡。香港的離岸金融一直做得相當成功,至少從規模增長的速度來看是如此。它的銀行資產與GDP的比值,從2002年的462%成長到2021年的921%。打從1983年設立貨幣發行局以來,香港在數次政治危機之中,都能保持聯繫匯率穩定。由於港幣與美元一直緊密掛鉤,所以,只要進入香港的銀行體系和獲得港幣,就能夠保證獲得硬通貨。中國現在很需要獲得美元,所以中國銀行
港元是具有穩健基礎的貨幣,但隨著香港政局近年出現劇烈震盪,聯繫匯率制度大受衝擊。香港的未來及港元前景將如何演變?在實施港版《國安法》之後,時間過了快兩年,香港政治和就業環境的變化,從各種新聞都可令人感受到「不同以往」,人才出走也讓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難以復返,這次《台灣銀行家》雜誌特別訪問王劍,他在YouTube頻道經營「王劍每日觀察Kim's Observation」,是擁有32.6萬訂閱者的財經分析專家,請他來談談香港的未來及港元前景,並提出關於亞洲金融中心及台灣未來趨勢之見解。以下為採訪實錄精華:Q
香港穩坐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多年,是外資通往中國的重要橋梁,也是中國大力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的基地,但在美中貿易戰、疫情肆虐等因素影響下,香港似乎已漸流失其光彩,中國藉其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期望能否順利實現?香港過往憑藉健全的法律制度、簡單且較低的稅制、資金可自由移動、豐富的金融產品,與大量的金融人才等優勢,坐穩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是許多金融機構的總部或重要據點所在。加上其緊密連結中國的獨特優勢,成為外資通往中國的資訊與資金橋樑,在中國改革開放後成為捕捉中國商機的最理想地點,且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所在。改革開
在香港政經環境驟變及疫情雙重夾擊下,從大型行庫近來存放款、獲利等指標數字變化可明顯看出,淡出香港的步調相當一致,業界人士對未來大多不樂觀。曾經被喻為「東方之珠」的香港,這幾年來先後在港版《國安法》、疫情,以及中國的不動產風暴、對於境外上市公司拉高監管規格等利空夾擊下,從財政部主掌的大型行庫最近一年來的存放款、獲利等指標數字變化,幾乎可明顯看出,集體淡出香港,已成為大型行庫之間共同的行動和趨勢。進入「看守」狀態寧可少做放款也不要踩雷從金管會日前所出示的最新統計數據亦可發現,不只大型行庫,民營銀行也有這樣的趨勢。銀行業
台灣如果想在這波香港移民浪潮中吸引到人才,就得幫助願意來台的人找到在台生活的方法。台灣必須用國際競爭的層次,來思考如何招募外籍人才,更不能放過中國目前把疫情政治化,造成人才出逃的天賜良機。「香港特區政府應對COVID-19的許多決定與宣布,可以說相當欠缺邏輯和常識;此外也充斥著各種矛盾、欠缺同理心、不理解人類社會的運作模式、脫離當地人員與商業的現實,而且一天到晚分心,把大量心力拿去應對那些看似緊急的瑣事,無法主動規劃真正重要的事情。這些決策完全沒有長期的戰略規劃,沒有緊急應變的能力,也沒有進行清楚的公共溝通,有時候
立陶宛跟台灣一樣都是新興民主國家,但兩國相似之處也僅限於此,真要建立穩固關係,還是得從頭開始打地基。兩國關係要提升到戰略層次,還得補上許多努力。去年12月底,台灣政府買了大約2萬瓶立陶宛的蘭姆酒。這些酒原本是要送到中國,但在北京對維爾紐斯當局實施非正式的經濟制裁之後,就被擋在關外。自從去年立陶宛決定改善對台關係之後,其與中國的關係就一直處於冰點。買下這批蘭姆酒,是蔡英文政府的一步公關好棋,它的經濟影響力很小,卻讓台灣登上了每個重要國際媒體的版面,讓中國顯得小氣而且手法粗糙,而台灣則是相當精明。在政府買酒之後,台灣民
台灣金融研訓院與中經院、台灣經濟學會、台灣公共議題研究協會、臺大公共經濟研究中心等共同舉辦「超現實―金融戰」研討會,邀請央行副總裁陳南光等金融業界人士與會,深入討論面對金融戰之下,台灣應如何加強抵禦能力。烏俄戰爭爆發後,各國對俄羅斯央行祭出前所未見的金融制裁,儼然成為現代「金融戰」(Warfare),在全球金融市場高度整合下,金融戰威力已比以往強大許多,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的研討會上,央行及金融業專家提醒,台灣身處大國角力的中心,以及敵方強大軍事威脅下,不可忽視金融世界新型態戰爭的可怕之處,必須強化自身金融韌性。台灣
近來的國際事件中,衝擊正在加深影響經濟,造成資產價格變動與市場動態產生變化。對台灣而言,如何在既有的高科技基礎上創造新的實體資產投資機遇並帶來國際合作能量,掌握世界秩序改變所產生的契機,應是現階段最重要的目標。私人市場及實體資產在國際發展多時,如何把握這次世界秩序改變中察覺契機,筆者相信無論是再生能源、電池儲能、農糧創新或高齡照護的產業上中下游建構中,台灣在既有高科技基礎的框架上,必然可以創造新的實體資產投資機遇並帶來國際合作能量。長遠的規劃,就是每一天對目標的準備,也是民主機制中可以將資本與正向人性做最佳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