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廠供應鏈的多元分流布局,國銀與更多國家資金往來更加密切,等同擴大金融服務業的經濟腹地,提供其發展的新契機,相信抓住「去風險De-risk」的思維,國銀海外版圖也將更寬廣。
若以美中貿易戰為分水嶺,2018至2022年台灣赴美投資金額為83億美元,較2013至2017年的22億美元成長約3倍,速度驚人,其中最大的投資額來自包含半導體和電動車等電子製造業。在此同時,台資金融業也積極前進美國,希望能就近服務客戶。
美中貿易戰越演越烈,全球化發展讓各國重新調整腳步,供應鏈出現解構與重組,全球投資者和外商正悄悄從中國轉移陣地,新南向國家成為潛力無窮的新興市場,金融業也趕上這波南移趨勢,不僅擴大經濟腹地,也就近助攻台企布局重點市場。
日本股市重回33年新高,製造業將復興,使得台灣金融業者赴日設新分點,而日本銀行也來台設立辦事處。
國銀看好海外獲利,紛紛加快布局腳步,各家對於人才需求孔急,但細看仍有各自著重的面向。除了必備外語能力之外,一銀、兆豐銀、玉山銀、中信銀、北富銀、國泰世華銀針對海外據點,需要哪些面向的戰將?
2008年金融海嘯的救世主,現在岌岌可危。國際貨幣基金(IMF)更說全球朝破碎化發展,在此新全球化的趨勢下,將為金融業投下什麼深水炸彈?
從全球金融海嘯到矽谷銀行開始的一連串崩潰倒閉,金融業面臨的風險不斷變化,從監管環境改變、金融商品限制,到利率帶動資產配置的影響,未來AI也會對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遷,皆考驗著金融業處理風險的方式。
台灣金融業面對台商及中國經濟環境惡化,已不可避免進行風險部位調整。據金管會數據顯示,銀行、證券期貨投信及保險業對陸曝險額創統計來新低。面對中國版「雷曼風暴」山雨欲來,我們需要做更好、更審慎的風險情境準備。
為因應氣候變遷加劇,目前全球已有130多個國家提出2050年淨零碳排,我國亦於2022年宣示205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另外在歐盟將採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及國際大廠要求供應鏈廠商減排趨勢下,我國不論是高碳排的中大型企業或中小企業,皆面臨競爭壓力。高碳排企業責無旁貸,正進行碳盤查及淨零減排活動,而中小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不能忽略其淨零減排的重要性。2023年劍橋大學永續領導力學院(CISL)及企業社會責任協會(BSR)共同合作發布的「中小企業淨零轉型的金融創新–銀行和買家的角色」研究報告指出
常言逆境是創新之母,東南亞的犯罪組織對這個道理瞭若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