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23年會快速增長主要是由於防疫限制逐漸解除,國內服務業有望強勁反彈,旅遊業復甦可能相對不那麼快,但應該也會有所幫助。
雖然兩國短期之內都想緩解緊張關係,但長期競爭已成定局。
從近期一連串新興金融爭議事件中,證明「信任」是金融業的特殊性,更是亙古不變的價值。未來的典範銀行家,除了具有誠信、正直、永續及社會責任等特質外,更需要兼具數位轉型的思維與能力。
邱月琴曾任臺灣銀行首任女性總經理,從銀行授信審查到國際化業務等資歷相當完備,談起心目中最敬重的銀行家,她表示,烙印在心中的典範,非央行前總裁許遠東先生莫屬。
彰化銀行董事長凌忠嫄認為,典範銀行家應有身正、意誠、服務的精神,與豐富的智能等特質,才能善加運用金融專業知識,服務普羅大眾,還要有提供客戶專業建議,協助他們渡過重重難關的能力。
台灣金融研訓院日前舉辦國際化金融人才培育計畫,院長黃崇哲曾提及金融家典範,目前金融圈中生代心中的典範是哪些人?這次我們請到3位金融圈中生代代表,來談談他們心中的銀行家典範須具備的條件。
優秀的銀行家對銀行存在初衷應念茲在茲,以活絡社會經濟為己任,服務客戶需求,並與之一起成長。無論是孟加拉鄉村銀行創辦人穆罕默德.尤努斯,或是富邦集團創辦人蔡萬才、中信金創辦人辜濓松,都是價值服務無極限的最佳體現銀行家。
數位原住民形塑一個不同於過去且富有想像的金融世界,年輕的金融從業人員如何定義典範銀行家?「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具備數位力與永續概念,友善金融環境,才能讓年輕世代信服。
近3年來,國際經濟、環球市場激烈變動,屢創歷史紀錄。在此變遷轉折之時,中華民國銀行公會順利改選,新任理事長雷仲達接棒扮演與政府溝通的橋樑角色,並隨全球供應鏈的動態演進,協助會員銀行持續移動、邁向蓬勃發展。
信託業務加速發展,關鍵因素在於信託政策的推動。金管會主委黃天牧特別引用唐朝詩人劉禹錫《烏衣巷》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勉勵信託業積極發展信託飛入平常百姓家,照顧弱勢家庭,善盡普惠金融之責。
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劉宗聖認為,台灣整體資金市場的體質轉強,對接國內股市設計出更多元的產品,資金規模、受益人數、基金檔數大幅增加,加上永續投資概念,期許未來從深耕台灣到接軌國際,繼續壯大台灣資本市場。
證券商公會理事長陳俊宏認為,應集合公會眾力找尋新商機,數位趨勢不可逆,因此創新業務、數位金融應用將是證券業未來重要方向,也邀證券同業推ESG,擴大企業和產業影響力,以達共好。
面對大環境的不安定,台灣民眾大量運用保險,增加生活中的安心感,保險業可說是台灣社會安全網中重要的一環。壽險公會理事長陳慧遊認為,應建立對話平台積極與政府溝通,為壽險永續發展努力。
介惠基金會、金研院針對社會責任方面,邀集社福、金融及教育三大領域產官學合作,在「ESG永續社會進行式――2022社福金融教育」論壇中,倡議以財務社會工作提升財務脆弱者的金融素養,進而使其有良好的金融風險抵抗力。
有鑑於各國多設有金融或銀行博物館,僅有券幣數位博物館的台灣,在金管會指示下,台灣第一座金融博物館應運而生,導入敏捷開發的台灣金融研訓院跳脫傳統框架,打造全新金融知識教育推廣場域,期望讓受眾在掌握台灣金融史演進的同時,也能提升金融素養,朝自己的財務幸福邁進。
企金一把罩的兆豐,在國際金融環境面臨巨變的狀況下,端出自家最有利的優勢,成功吸引企業主成為財管客戶,總經理胡光華親自督軍,力拚兆豐發展成為全方位的理財銀行。
疫情衝擊下,主管機關對於金融業要求提升,韌性與營運持續管理的議題興起,了解營運持續未來趨勢、法令法規要求與主管機關期望更顯重要。
中國現在很需要獲得美元,中國銀行逐漸主導了香港的金融體系,而中國內地銀行持有的海外銀行資產,也越來越以香港為主,在在表示香港這個離岸金融中心的命運,已經逐漸掌握在中國手裡。香港的離岸金融一直做得相當成功,至少從規模增長的速度來看是如此。它的銀行資產與GDP的比值,從2002年的462%成長到2021年的921%。打從1983年設立貨幣發行局以來,香港在數次政治危機之中,都能保持聯繫匯率穩定。由於港幣與美元一直緊密掛鉤,所以,只要進入香港的銀行體系和獲得港幣,就能夠保證獲得硬通貨。中國現在很需要獲得美元,所以中國銀行
供應鏈吃緊,加上Omicron憂心仍存,都影響到亞洲榮景,除了中、日以外的其他央行,無論採取放寬還是緊縮政策,應該都會逐漸讓貨幣環境適應需求。中國經濟減速過快,應該會再次採用增加基礎建設投資方式,藉此刺激財政。
中國政府一直在進行大規模的監理整頓,許多行業深受影響,在科技業之後,又延伸到了補教業。同時,中國亦針對房地產業設置了具體的「三道紅線」,並實施更廣泛的反壟斷政策。這一系列的監理整頓已經成了施政核心,當然也是習近平帶領中國更進一步邁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新步伐。
許多重要力量都在推動美中金融脫鉤。美國祭出制裁,並拉高中資在美上市門檻、增加收購美企難度。中國則推動數位人民幣,藉此將人民幣國際化,設法繞過美元。但只要資本帳沒有完全開放,這項壯舉的前景仍充滿未知。美國圍堵中國的方式,已經從貿易戰和科技戰延伸到了金融戰。拜登政府先是通過了川普時代訂立的名單,禁止美國投資一系列與軍事相關的中國企業。然後中國通過了《反外國制裁法》,以美方不當強迫中國企業開放資料為由,要求這些企業從美國下市,美中金融脫鉤的幅度自此越拉越大。但其實美中兩國的金融聯繫早在近幾年就一直減弱,至少國外直接投資的
西方的政治觀察家認為,岸田文雄不太可能改變安倍設定的路線,反倒是類似美國拜登政府提出的「戰略耐心」,但也得更直接面對台灣問題,剩下的關鍵在於,岸田在日本對中政策方面將具有多大的創新性、勇氣和主動性?台灣於9月22日正式向日本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之後,日本政府罕見地在中國反對聲浪中,公開歡迎「台灣」的加入,然而這個聲明之後,日本自民黨舉行總裁大選,勝出者為日本新首相岸田文雄,而他上任後,對台灣的立場如何,值得關注。岸田勝出 成為新日相總裁選舉過程扣人心弦,岸田文雄在第一輪意外逆轉,險勝河野太
在台灣的投資、貿易都有極佳表現之餘,最大挑戰之一是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的淨零排放目標與環保問題,二是難以隨經濟成長改善的薪資水準與勞動條件。加入CPTPP,正是解決問題的最佳外來驅動力。台灣為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多年的努力總算正式遞件申請,邁出重要一步。不同於一般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總難免有國內各種支持、反對的爭議,對於加入CPTPP,從馬政府多年前宣示的「8年入T(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開始,台灣各界的共識度極高,無論朝野政黨或產業界普遍認同這是台灣深化經濟整合、接軌國際經濟的重要里
台灣金融研訓院前董事長侯金英努力帶領研訓院與國際接軌,在她堅持下,打造出台灣第一間具國際級水準的金融訓練與測驗中心。她的眼光長遠,認為培養質量俱佳的國際金融人才至為關鍵。
安倍晉三為了提振日本經濟,端出26兆日圓的新經濟對策,除了災後重建外,也要防止國內外經濟下滑風險,並確保東京奧運過後,日本經濟能持續增長,目標要讓GDP成長1.4個百分點,但大撒錢是否奏效,有待觀察。1.8%,這是日本今年第3季經濟成長率(GDP)的亮眼成績單,不僅遠遠高於原先預期的0.2%,更是連續第4季成長。但,在這超乎預期數字的背後,經濟學家卻發出警告:第4季GDP將陷入衰退,更隱藏著日本經濟衰退的隱憂。先來看幾個證據。首先,日本出口額連續11個月減少,根據日本財務省最新公布的10月出口數字,較去年同期下滑9
美中貿易大戰,商品貿易課稅只是表面,真正的「聖杯」在科技領域,特別是5G的主導地位,進而是中美兩國爭奪全球霸主寶座的生死戰。面對川普步步相逼,同時在貿易、金融、科技與大國戰略四個面向開打,習近平正在重新整隊,藉著中國市場的縱深與一帶一路盟友的支持,準備打一場持久戰。今年元月,美國總統川普按下貿易戰爭的按鈕,他在前往瑞士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前夕,逕自宣布對進口電池模組與洗衣機課徵懲罰性關稅,以中國與美國為主軸的全球貿易大戰,炮火隆隆已經長達10個月,這場戰爭不只從未產生以戰止和的效果,還不斷升溫當中。美國開打貿易戰
日本面對亞太政局紛亂,加上國內問題爭議不斷,安倍政權遭遇前所未見的考驗,首相安倍晉三月前公布第三次改組內閣名單,新內閣能否力挽頹勢,經濟與社會政策推行成效將是關鍵。回顧安倍內閣改組的起因,始於鬧得沸沸揚揚的「森友學園」問題,地方政府賤賣國有土地,以及擔任名譽校長的安倍昭惠夫人捐款問題,安倍首相被嚴重質疑利益輸送,雖後來極力解釋此乃夫人個人行為、無政治力介入,但國民的不信任已然形成。之後,又被揭露給予好友加計特別融通,有改訂規則使「加計學園獸醫學系」順利成立之嫌,令安倍首相不得不出席臨時國會並接受質詢,安倍政權遭受前
日本經濟於2016年出現回溫,台北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榮譽顧問李勝彥認為,若安倍經濟學刺激得當,川普經濟學能成功刺激美國通貨膨脹成長、經濟復甦,將有利出口導向的日本經濟,促其2017年經濟進一步轉佳。日本1990年左右,經濟泡沫破滅後,陷入長達20多年的低潮,2016年已經看到春芽冒出,2017年以及未來,將可望看到日本春燕飛來。2016年11月9日,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發表勝利宣言,改變美國金融市場走勢。11月29日,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成為川普宣布當選後,首家對外發表2017年全球經濟預測展望報告的組織。O
加入會員可參加填問卷抽好禮, 購買VIP會員可享所有文章無限暢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