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雖已過去15年,但各種挑戰仍存,好在金融體系的韌性已強過當年,提醒國內金融業者時刻記取寶貴教訓,審視拓展業務及抵禦風險的策略與作法,做好情境模擬與事前預應規劃,以面對未來變局。
2008年金融海嘯的救世主,現在岌岌可危。國際貨幣基金(IMF)更說全球朝破碎化發展,在此新全球化的趨勢下,將為金融業投下什麼深水炸彈?
從全球金融海嘯到矽谷銀行開始的一連串崩潰倒閉,金融業面臨的風險不斷變化,從監管環境改變、金融商品限制,到利率帶動資產配置的影響,未來AI也會對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遷,皆考驗著金融業處理風險的方式。
台灣金融業面對台商及中國經濟環境惡化,已不可避免進行風險部位調整。據金管會數據顯示,銀行、證券期貨投信及保險業對陸曝險額創統計來新低。面對中國版「雷曼風暴」山雨欲來,我們需要做更好、更審慎的風險情境準備。
原來Z世代都懂金融風暴!也知道在經濟不穩定下可以選擇穩定的金融商品,又或是現金為王;重點是要好好投資自己,平常更要有良好的儲蓄習慣!(銀行家雜誌表示:看來Z世代的韌性不錯喔!!)
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已過了15個年頭,台灣金融業展現出令國際矚目的韌性,儘管全球金融海嘯造成嚴重的衝擊和後續的經濟困境,台灣金融機構經過長期積極的調整與改進,在吸取教訓的同時,也逐步建立起更為穩健的金融體系,本期台灣銀行家雜誌特別企劃,訪問了幾位年輕人對於金融風暴的看法,一起來聽聽吧!
碳費?碳權?碳排為什麼要收費?好多碳!跟我們的生活又有什麼關係呢?台灣淨零碳排動起來!
只有超過政府法規要求的減碳作為,才可依法申請碳權。
台灣碳權交易所8月成立,而新加坡早在2021年就成立CIX碳權交易所,顯見國際重視程度。國內企業於現階段可採取的行動,包含理解企業所承諾或面臨的減碳需求,並仍以減量為優先考慮步驟,過程中再評估碳權如何支援減碳需求。
淨零轉型不只是個人及企業需要關注的議題,同時也是台灣為國家長期韌性必須面對的課題。碳交所8月7日開幕,初期碳諮詢及教育訓練業務先行,而國內外碳權交易待年底《氣候變遷因應法》子法確定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