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完善的消費者保護機制為基礎,DeFi可望建立一個真正開放且觸及率更高的金融體系」。上述文字的關鍵詞正是「消費者保護」。一旦人們對DeFi的信任不再,就如同資源耗竭的土壤,什麼也無法栽植其上。
加密貨幣/資產及NFT帶來的機會與風險,均為現在進行式,如何在立法上取得適當平衡,並兼顧金融穩定、消費者保護及防制洗錢等傳統金融監管議題,都值得努力。
加密貨幣業者頻傳破產,促使監管機關評估銀行業者提案參與加密貨幣市場時,抱持審慎態度,並且強調風險,包括詐騙、市場波動、託管法律不確定性,「重點是,無法緩解或控制的加密資產風險,不能蔓延到銀行體系。」
歐盟的這部新法律,至少將讓數位資產交易在當地變得更透明、更能預測,這對台灣有重要意義。
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盜用客戶資產事件爆發後,先進國家紛紛研究納管加密貨幣的交易。但有律師直言,「如果交易的雙方都是在網路上,境外對境外,假設不落地,主管機關很難有著墨之處。」
美國今年經濟景況雖不會太好,卻無需太過悲觀,消費大眾對長期通膨的預期還不高,但經濟變動難以預測,當聯準會真的反向調低政策利率時,經濟或股市可能因此大受衝擊,更要密切關注。
這次的通膨魔獸馴服戰,讓世人見識到通膨的詭異與難測,疫情在供給面及勞動市場的陌生衝擊,大規模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後遺症,及暫捨通膨目標區改以平均通膨目標區,所致通膨預期的變化,往後都在經濟學教科書裡值得書寫一番。
當前許多央行面對本國的通膨情勢以及其他國家的升息幅度,在貨幣緊縮路徑上,需要考量升息的速度和幅度,以及將政策利率保持在高點或終點利率多長時間。央行決定貨幣緊縮要「多快、多高與多長」的取捨時,可從歷史經驗中尋求指引。
國際通膨如海嘯,然而面對這波通膨問題以及諸多挑戰,各國央行也十分頭痛,但我國央行該如何打這一戰,特別是央行政策在維持物價穩定上還有其他可積極扮演的角色?值得探討。
2023年聯準會貨幣政策立場維持鷹派風格應已確定,但若美國經濟當真無法挺過長時間的高利率環境沖刷,通膨又屢打不退,進一步演變成更糟的狀況,將嚴重考驗央行主事者的智慧與政治風險承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