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總體經濟課程時,提問大學生同學:「你們會投資外幣嗎?會買美金?還是日幣為主?」沒想到回答竟是比特幣與以太幣等加密貨幣,我頓時驚覺,這些不在貨幣銀行學教科書的金融創新,竟已經成為現今大學生的投資常態。
曾經,小朋友購物找零回來的硬幣是有去處的。在小豬造型的撲滿中,一個個硬幣儲藏在它的肚子裡,除了讓小主人們感受著小豬越來越沉的滿足外,更從一塊錢、一塊錢的儲蓄中,了解到財富是需要一點一滴的節省,夢想才會一步一履的落實。
2006年,中國中央台播出了「大國崛起」電視劇,記錄著葡、西、荷、英等國,經由經濟發展而來的崛起過程,該片的迴響鼓舞了對於中國崛起的期待,而國際上的各經濟組織也開始預測,究竟哪一年中國可以超越美國摘下桂冠,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在「不會把彰銀落到台新金手上,也不要讓台新金吃虧」的清楚指示下,糾纏17年的彰銀股權案平和落幕,終於找出了彼此都可接受的出路,放手讓兩方朝向各自全新的道路出發。回顧這個追求民營化的過程,包括政府與台新銀行的相關人員與股東,都付出了極高的成本。誠心期盼,在本案大和解之後,台灣社會能更加釐清所謂民營化的得失,也為龐大的公股事業發展做出定位。若能如此,也算是用龐大社會成本買到的可貴教訓。
歷經10年籌備與討論,適用「108課綱」的首屆高中生終於完成入學甄試,開展大學生活。這些新課綱世代花費了大量心力準備所謂的「學習歷程」,未來,在完成大學與研究所的學習後步入職場社會,能否真正落實新課綱「成就每一個孩子」的課綱願景?還是在不同遊戲規則中,又成為新一世代的教改白老鼠?
就如二戰後的許多國家一般,接收自日本殖民政府與人民資產而成立的各類金融機構,是台灣公股金融的最主要來源。以目前隸屬於財政部國庫署所列的財政部公股事業分類,包括純公股的臺灣金控、臺灣土地銀行等機構,還有已經民營化卻仍具主導權的合庫、兆豐等;而且,除銀行外,這些公股金融更包括著人壽、證券、資產管理、投信、創投等各項金融業務,範圍可謂十分完整。
從前年武漢肺炎的原始病毒株開始,全球遭受著一波波病毒變異株的凌厲攻勢,但人類也藉由公衛手段與疫苗藥物研發,來降低死傷重症,並希望早日走出病毒陰影。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終於步下了政治舞台,但在她任職的5年中,卻已讓香港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在下一任特首即將接棒之際,我們仍衷心祝福,這座曾經跟台灣如此緊密關聯的城市與朋友們未來仍一切安好,千萬保重。
在砲火煙硝中,烏克蘭人對抗俄羅斯入侵的堅定勇氣,已經激起了世人廣大同情與支持。歐美國家持續不斷提供烏克蘭足以抗衡霸權的科技武器外,更對大批難民展開了雙手擁抱,共同期望擊退入侵者的那一天早日到來。而在激烈的軍火戰事外,隨著經貿制裁的施行,讓世界各國都共同捲入了烏俄經濟戰局之中,包括台灣。所謂經濟戰,就是指敵對國家間透過各種經濟手段,如:貨品禁運、邊境封鎖、沒收財產等,用來損害敵人經濟能力與戰鬥力,進而改變戰局的行為。具體的案例就如在1941年7月珍珠港事件前,美國對日本人在美財產進行凍結、同時全面石油禁運的經濟制裁,
在2020年6千多億稅前盈餘的基礎上,再加上4成的成長,終於讓台灣金融業在2021年的獲利金額再創新高,狂賺了9,366億元新台幣,離兆元獲利水準僅剩一步之遙。這樣的成績,令人對台灣金融業未來的可能表現,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