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終於步下了政治舞台,但在她任職的5年中,卻已讓香港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在下一任特首即將接棒之際,我們仍衷心祝福,這座曾經跟台灣如此緊密關聯的城市與朋友們未來仍一切安好,千萬保重。
在砲火煙硝中,烏克蘭人對抗俄羅斯入侵的堅定勇氣,已經激起了世人廣大同情與支持。歐美國家持續不斷提供烏克蘭足以抗衡霸權的科技武器外,更對大批難民展開了雙手擁抱,共同期望擊退入侵者的那一天早日到來。而在激烈的軍火戰事外,隨著經貿制裁的施行,讓世界各國都共同捲入了烏俄經濟戰局之中,包括台灣。所謂經濟戰,就是指敵對國家間透過各種經濟手段,如:貨品禁運、邊境封鎖、沒收財產等,用來損害敵人經濟能力與戰鬥力,進而改變戰局的行為。具體的案例就如在1941年7月珍珠港事件前,美國對日本人在美財產進行凍結、同時全面石油禁運的經濟制裁,
在2020年6千多億稅前盈餘的基礎上,再加上4成的成長,終於讓台灣金融業在2021年的獲利金額再創新高,狂賺了9,366億元新台幣,離兆元獲利水準僅剩一步之遙。這樣的成績,令人對台灣金融業未來的可能表現,充滿期待。
在低薪資成長的環境下,無法儲蓄的月光青年以及零工青年大量出現;就算稍有儲蓄者,也因為儲蓄金額有限,面對高漲不合理的房價與租屋成本時,更讓這些青年世代充滿無力感,甚至在經濟上自我放棄希望。 這樣的青年貧窮問題,不僅已經是蔓延全球的嚴重課題,更對金融產業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因為積極進取本是年輕投資者所擁有的特權,在時間軸的延長下,無須如中老年人以保守穩健作為投資的最大前提,可以更寬裕去應對市場風險的波動。所以一旦社會中大部分的年輕人無法擁有儲蓄進行投資,那將直接衝擊資本市場的成長動能,影響金融產業的永續發展。
今年4月底的《金融時報FT》頭版中,有一則針對「狸克銀行」(Bank of Nook)降息的新聞,引發了多方有趣的討論。因為這家銀行是蓋在一個被稱為元宇宙概念的空間中,也就是「動物森友會」的擬人化動物村莊裡。每天有百千萬的玩家,在不同村莊中進行各項互動,也在這家狸克銀行中,進行存款、貸款,甚至匯兌等金融消費行為,來讓自己得到最好的遊戲體驗。正是因為疫情封城,而讓大量的新增玩家分身在這個虛擬時空中生活,所以一旦狸克銀行降息時,網友與專家熱烈討論著現實社會的量化寬鬆政策是不是也要擴散到這個任天堂發行的社交模擬遊戲中?又
經過10多年的準備,今年9月,台灣正式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此項申請案,與中國遞件相隔6天,後續將依程序,希望能在新成員入會的准駁會議中取得全數會員國同意,順利加入此一重要經貿合作組織。此舉,不僅標誌著台灣不願受限於國際外交局勢困難,而被脫鉤於國際經貿體系之外;更展現出台灣將勇敢尋求跨入全球下階段高質量區域經貿整合的決心,來為台灣本身以及世界經貿發展,扮演起台灣應有的國際角色。以經貿發展見長的台灣,在過去20多年中,籠罩於中國快速成長的國際影響力陰影下,在國際經貿合作機構中遭受無理排除
因應金融科技趨勢,金融面貌已經大幅改變。如果有一天,台灣各大宮廟的發財金,連動起信徒的銀行電子帳戶,自動轉帳在各個投資帳戶上扮演更積極的「錢母」角色;若再加上結合判讀信徒智慧手錶上的膜拜或念經紀錄,作為還款信用與虔誠態度的指標,於是每個信徒將有不同利率的金融商品,讓信徒的保單價值與身體健康可同時得到優化。此時,「開放銀行」串起了信仰與金融,金融服務就更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就如同上次的開放,2001年「金融控股公司法」施行後,金融業在金控架構下突破了金融分業監管藩籬,在同一個行銷通路上可以販賣保險、證券、信用卡等各種
上過經濟學的同學應該都還記得,總體經濟學考試時寫到關於所得、工資或利率相關的題目時,必須注意「名目」與「實質」的分辨,因為「名目所得」扣除掉物價上漲率之後,才是真正的實質所得,物價上漲幅度成為影響實際生活水準的關鍵。正因如此,藉由調控利率來改變通貨數量,進而讓物價保持平穩,一直是各國央行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過去,「物價膨脹」與「通貨膨脹」就像同義詞,但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物價膨脹」與「通貨膨脹」兩者之間的距離卻開始拉開。各發達國家為了提振經濟或滿足財政需求,紛紛擴大貨幣發行量,但其結果卻與教科書上不同,物價的漲幅相
就台灣歷史階段而言,這兩個月的國際友台情勢發展,已經將台灣的國際定位,推向一個全新的局面。除了鄰居日本政府無償提供數百萬劑AZ疫苗與國會參議院全體起立無異議通過「支持台灣加入WHO」議案的最美鏡頭外;立陶宛與斯洛伐克在風雨之中的溫情快遞,還有歐洲議會促請歐盟執委會推動台灣歐盟投資協定等,都足以讓台灣人民把感恩之情投射到地球遙遠的另一端。而長期以來的好朋友美國,不僅與日本一樣千里馳送大量疫苗外,更多次公開表態對於台灣國際空間的支持,協助台灣與更多國家維持邦交或強化互動,並重啟了停辦5年的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
過去的兩個月,對台灣是那樣充滿遺憾與挑戰,讓原本在世界疫情大流行中,彷彿平行空間的幸福小島,忽然焦躁且不安。從4月初的火車事故開始,然後是忽而襲來的疫情,都造成了國人寶貴性命的耗損;但更令人惋惜的是,原本團結抗疫,共創防疫傲人成績的台灣,社會互信竟隨著疫情的升級而出現了重大裂痕,若不能及時修補,將浪費了此次世界重新體驗台灣存在的發展契機。畢竟,颱風地震仿若台灣的標準配備,經常性的災後搶修,讓台灣社會以為自己早已熟悉面對重大天災後的重建復興。但這次真的不同,COVID-19疫情的發展與不確定性,早已讓原本的抗疫演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