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政府與產業界追求淨零排放與循環經濟,既出於公眾對氣候問題的急迫感,也來自企業競爭求生轉型的驅動力,既能實現永續經營的綠色理念、又能追求地緣衝突下的國家自主,正是環境保護與經濟利益和解的時刻。
ESG永續議題成為各方關注焦點,相關準則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機構學說紛紛出籠,大有百家爭鳴之勢。在一段時間合縱連橫後,整個ESG生態圈的準則逐漸發展出主旋律,若能掌握ESG重點項目與發展趨勢,更能事半功倍。
「永續金融評鑑」是健全永續金融生態系不可或缺的一環,利用評鑑制度評估各家金融機構ESG推動績效,除鼓勵表現優良的業者,更期盼加速國內永續金融生態圈之建構,引領我國金融業在ESG各項領域穩步向前邁進。
離岸風電需要多元籌資管道,而金融資產證券化應是可行的解決之道。離岸風電專案融資授信期間長,站在資金活化角度,金融資產證券化可以活絡與釋出銀行現有的債權,並將資金轉而提供支持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離岸風電的籌資。
金融機構在規劃永續金融商品時,無論發行永續連結債券/貸款、綠色債券、氣候債券或綠色抵押房屋貸款商品,綠色金融商品的碳管理資訊公開透明,絕對是金融商品能否取得市場投資者信任的關鍵要點。
王道銀行在策略上和一般銀行走著不同的路。從簽署PCAF、導入TCFD、推低碳生活卡,都在實現「用商業力量做好事」的理念。董座駱怡君認為要將減碳、ESG思維運用在業務上,發揮拋磚引玉效果。
中國信託金控總經理陳佳文表示,中國信託金控很早就意識到金融業對於環境的永續發展責無旁貸,規劃以「自身營運的節能減碳與綠能布局」、「以科學基礎減量方法學落實財務碳排放量的盤點、減量、揭露與議合」及「發展永續商業策略,提供完善的綠色金融商品及服務」,期許透過綠色金融的實踐,達到2050淨零目標。
淡水區農會總幹事高忠不僅是在地農民代言人,更扮演政府與農民溝通的重要媒介,他認為,農會首重目標便是提升農村的生產力與農民的收入,提倡在地生產、在地銷售,提供基礎金融服務,更為台灣2050淨零排放盡心力。
從COP27公告來看,「範疇三」排碳問題受到相當重視,顯然大家都希望企業能以更負責、透明方式,蒐集並公開整體排碳軌跡。但不要試圖一次解決整個供應鏈碳排問題,而是根據企業能承擔的風險逐步推進,使供應鏈碳足跡越來越透明。
農會因為組織的特殊定位,不但要兼顧基層金融營運,還要投入農業人才培育,其中,淡水區農會成績亮眼,除了推動幸福農村計畫有成,提倡在地生產、在地銷售的概念,更榮獲2022年第十一屆傑出金融業務菁業獎中最佳ESG獎基層金融組特優,本期台灣銀行家雜誌158期封面故事,專訪淡水區農會總幹事高忠,一起來聽聽淡水區農會如何關懷地方弱勢、經營「農的大小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