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完善的消費者保護機制為基礎,DeFi可望建立一個真正開放且觸及率更高的金融體系」。上述文字的關鍵詞正是「消費者保護」。一旦人們對DeFi的信任不再,就如同資源耗竭的土壤,什麼也無法栽植其上。
與金融業相關的法規,堪稱「族繁不及備載」,且常有更動,海外據點更得關注所在國家的資訊安全法規。運用AI檢視是否符合資訊安全法規,可減少違法、違規,有助於建立一致性的管理機制,並節省人力成 本。
2010年之後,隨著世界各地從金融危機復原,監理機構把重點放在總體審慎改革(Macroprudential Reforms)。而現在,金融業撐過COVID-19疫情與烏俄戰爭動盪之後,監理界逐漸聚焦在非金融風險。
有別於崇拜偶像,Z世代更願意支持KOL與社群領導者,這有好有壞,令人擔憂的是KOL沒有正確的財經知識,怕誤導年輕人,引導年輕人邁向更好未來的責任重大!
近來國人遭詐騙拐賣至柬埔寨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新聞頻傳,引起各界對於台灣涉及人口販運犯罪及相關洗錢風險的高度關切。人口販運是否已成為新型態的重大犯罪或洗錢類型?值得金融業與公私部門留意。
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舉辦「芬恩特碰撞沙龍交流會」,本次聚焦數位原住民的金融消費模式,隨著數位原住民逐漸成為消費主力,金融產業也得與時俱進,開發新的數位產品與服務,才能獲得青睞。
疫情衝擊下,主管機關對於金融業要求提升,韌性與營運持續管理的議題興起,了解營運持續未來趨勢、法令法規要求與主管機關期望更顯重要。
金管會公布的共享資料指引看起來是以個資法為基礎訂定,但問題在於沒有明確區分自然人與法人客戶,一旦個資涉及風險管理,原本不受個資法保障的法人客戶資訊,根據資訊共享指引,可能就得在分享前經法人客戶同意後才能分享。
新冠疫情導致線上服務持續增加,BNPL在台灣越來越普遍,消費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要認清風險,購物時量力而為,才不會陷入痛苦的債務深淵中!
詐騙手法層出不窮,根據金管會統計,從2021年到2022年6月30日止,銀行已從臨櫃攔阻7,525件「疑似詐騙匯款」,金額高達約新台幣35億元。為了防堵,金管會三管齊下抗詐,民眾對詐騙識別能力也需要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