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電動車因為數量少、零件貴,在傳統評估保費的結構下顯得相當不利,很多保險公司因此不願承作。
Fed、台灣央行接連升息,對壽險業是「短空長多」,擁有多項優勢,同時,金管會顧慮到台灣壽險業的保單結構及經營特性,對2026年接軌IFRS17新制,都是正向助益。「美元及新台幣利率顯著上升,資產價值的確大幅下降,但負債面下降更多。」國泰人壽執行副總林昭廷在3月22日國泰金控法說會上,說明升息對壽險業的影響,若以接軌保險負債會計IFRS17的角度來算,利率上升雖造成淨值下債券資產價值減少,但同時間保單負債面評價也會大幅變動,一來一往,國泰人壽淨值會增加逾900億元,對2026年接軌將是正向助益。2022年首季,同時有
我國金融機構獲利創新高,顯見調整體質已有相當成果,但「好還可以更好」,金融業必須投入更多資源,推動新型態具國際戰鬥力的本土人才聚落,透過人才加值創造新動能,衝刺新2兆元產值才能更有底氣。
在國人保障普遍不足的情況下,保險業務員仍有極大的市場與發展空間,同時在金融科技浪潮下,壽險業也努力轉型,未來可能出現全新營運模式與發展商機。
保險業務員如何面對數位金融,甚至是純網路保險來襲?科技帶起的一系列數位工具,對業務人員來說,是危機也是轉機,若能善加利用數位工具行銷,加速與客戶互動,提升專業與附加價值,就不容易被科技浪潮取代。
隨著科技進步與外在環境改變,兩大壽險業者開始發展保險健康生態圈的概念。集合保險、科技、健康概念,打破服務疆界,深化與客戶關係,挖掘在服務歷程中尚未被滿足的痛點,進而填補服務鏈缺口。過往消費者可能為了年老後的醫療照護而買保單,但是在金融科技影響下,未來很多可能會轉為線上投保,因此新一代厲害的保險業務員應該要反過來給予消費者更多預防與保健的建議,像是透過外部服務或穿戴裝置蒐集資料,協助了解客戶生理數值狀況及分享個人化醫療保障規劃;針對特定客群、產業提供客製化的微型商品,邁向「預測、個人化及價值共享」,甚至如果消費者到了
保險業者開發「通路plus串聯」數位實力,發展場景保險、多通路保險及生態圈保險的應用模式成為市場主流的潛力看好,業者及消費者都將看到全新的保險體驗走進生活,人們的思維改造創新,將成為未來IFRS17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動力。!新冠病毒疫情讓全球企業體認到風險與轉型的重要性,國際保險業將於2023年1月正式接軌國際會計準則IFRS17,為持續觀察國外實施狀況,政府審慎評估對國內保險業之影響,決定以國際生效日延後3年,即2026年1月1日起實施,協助我國保險業順利接軌降低衝擊。保險業拚獲利也要拚生存儘管距今仍約有4年半的
全台灣的保險從業人員,包括人壽保險與產險總數將近40萬人,國壽、南山,以及各大龍頭保險公司多年來從誠信守法出發,積極培訓,建立客戶最優先的投保機制,在降低客訴的同時,更要追求保險產品從「善」如流的文化。國泰人壽副總范千惠表示,國壽每位業務人員多將壽險工作當成一生志業,戰戰兢兢為客戶提供服務,國壽也努力強化客戶對公司品牌的信任度,期望增進客戶對國壽業務員服務的安心程度,符合主管機關殷切期待。2017年7月,國壽就首先導入自動化繳費,所有保費不經業務員的手,降低保費被挪用的機會,也提高客戶滿意度;2018年5月國壽又率
氣候變遷不全然只有風險,也激勵金融機構開發新商機,政府積極推動再生能源,加上離岸風電開發計畫需要龐大資金,透過綠債發行有助國內推動綠色能源,也讓本國銀行更熟悉綠色營運模式與風險樣貌。雖說氣候變遷對金融機構帶來多面向的風險,導致金融機構必須更積極面對氣候變遷,採取評估方案以更準確評估潛在風險,並向投資大眾闡明目標與策略。然而,氣候變遷也不全然只有風險,同時也激勵金融機構開發新的商機,諸如綠色債券發行量的倍數成長、投資機構日益關注ESG資訊、全球綠色資產的開發等,商機涵蓋銀行、保險與資產管理端。單兵變聯軍全體金融機構聯
隨著醫療技術發達、生活品質提高,現代人越來越長壽,提早做好風險防護,以確保老年的生活品質,是現階段投保的顯學。往年很夯的儲蓄型保單,在少子化、老人化的社會結構趨勢下,恐怕越來越難賣。過去,民眾偏好買儲蓄險保單,看中其保本保息,且「自己用得到」、錢拿得回來的特性。然而,正因為這類保單「可到期續保」、「中途可解約」的彈性,坊間甚至還有教戰守則,教導民眾如何中途解約拿回,或主張以內部報酬率(IRR)為標準,而非依壽險公司體質挑選購買,這樣的迷思,也導致壽險公司和業務員為迎合客戶,主推保障花費較少的理財型保單。只是,回到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