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歷代精選
2024年10月
監理機構靈活應對 迎接挑戰
專訪科技創新組召集人臧正運
隨著金融科技和創新服務的迅速演變,金融市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會。為此金管會設置金融行動創新法規調適平台,力求市場穩定和持續發展。科技創新小組平台由澳洲蒙納許大學法學院教授暨政治大學監理科技創新實驗室執行長臧正運擔任召集人,他強調,平台的設計核心是法規靈活調適,以推動金融業更加高效與適應變化。
臧正運表示,平台的構想來自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強調學者主導、多元參與,以縮短法規調適的時間,迅速應對市場變化。傳統法規調適程序緩慢,無法跟上金融市場的高速變化,因此需要引入新工具以促進金融創新。平台目標就是在現有基礎上,透過創新機制反映市場變化,及時解決產業困境。
臧正運直言,過去傳統法規調適機制面臨三大挑戰。首先是業者顧忌身分,影響資訊蒐集完整性。業者填寫問卷時,由於考慮到與監理機構或其他業者的關係,可能不願透露真實身分,導致意見回饋不夠真實,進而影響決策依據。其次是意見基於個體或少數利益,無法代表產業全貌。許多業者在回饋過程中,往往以自身業務發展需求為主,缺乏對整體產業的宏觀視角,這使得政策建議偏頗,難以促進產業發展目的。第三是過去訊息傳遞管道侷限,未能涵蓋各界聲音。傳統法規調適的訊息往往只能通過公會、協會等管道,使得一些未加入公會或無法參與會議的業者被排除在外,其聲音未能被納入考量。
建議可匿名蒐集提案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臧正運首先建議平台委員可透過匿名蒐集機制,業者不必擔心身分暴露,能夠更自由提出真實回饋,進一步提升法規調適的品質與多元性;其次,學者能夠客觀地篩選出有利於產業整體發展的建議;緊接著是平台設置多元參與機制,讓各業者不再侷限於傳統渠道,有更多發聲機會。臧正運補充,學者在參與法規調適時,蒐集業者意見,同時根據自身的研究和對產業的理解進行篩選,確保調適過程的中立性與公益性。這種模式既能避免法規調適過度受特定業者利益影響,也能讓政策更符合產業發展需求。
臧正運認為,平台應成為市場的「溫度計」,即時反映市場變化。平台的價值在於其高效性與靈活性。若無法快速反應市場變化,法規調適功能將無法發揮。如此,監理機構能夠及時了解市場變化,制定出更符合實際需求的政策。
決策模式改由下而上 增多元與靈活
臧正運強調,傳統的法規調適是自上而下進行,這種模式侷限了參與者的選擇,缺乏創新性和多樣性。而此次平台則打破限制,換成由下而上的決策模式使討論更加多元和靈活。平台引入多元參與機制,讓更多業者和學者參與法規調適的討論,確保各方聲音被納入考量。這樣的安排不僅提升了政策制定的代表性,也讓整個調適過程更加包容,避免了傳統模式下的單一化。
臧正運指出,平台討論內容涉及銀行局、證期局、保險局、檢查局等多個監理單位,甚至跨部會的問題。唯有多方協作,才能確保法規調適的實效性。平台邀請相關單位負責人參與討論,增進溝通,提升決策效率與政策協同效應。靈活運作方式,不僅加速了法規調適的過程,亦增強監理單位之間的協作能力。他相信,這種跨部會合作模式將為未來的金融監理奠定更穩固的基礎,促進台灣金融市場的持續發展。
隨著平台的成熟運作,它將成為監理機構理解市場需求的關鍵工具,及時調整法規,促進金融創新與產業發展。未來,隨著全球金融環境的快速變遷,台灣的金融監理機構在平台支持下,更貼近快速變化的市場,靈活應對挑戰,並抓住新的機會。
平台代表全新的監理思維,以學者主導、多元參與和跨部會合作的方式,徹底改變傳統法規調適模式。臧正運相信,這樣的創新模式不僅能提升金融監理的靈活性,更將為台灣金融業的未來帶來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