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今年經濟景況雖不會太好,卻無需太過悲觀,消費大眾對長期通膨的預期還不高,但經濟變動難以預測,當聯準會真的反向調低政策利率時,經濟或股市可能因此大受衝擊,更要密切關注。
這次的通膨魔獸馴服戰,讓世人見識到通膨的詭異與難測,疫情在供給面及勞動市場的陌生衝擊,大規模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後遺症,及暫捨通膨目標區改以平均通膨目標區,所致通膨預期的變化,往後都在經濟學教科書裡值得書寫一番。
當前許多央行面對本國的通膨情勢以及其他國家的升息幅度,在貨幣緊縮路徑上,需要考量升息的速度和幅度,以及將政策利率保持在高點或終點利率多長時間。央行決定貨幣緊縮要「多快、多高與多長」的取捨時,可從歷史經驗中尋求指引。
國際通膨如海嘯,然而面對這波通膨問題以及諸多挑戰,各國央行也十分頭痛,但我國央行該如何打這一戰,特別是央行政策在維持物價穩定上還有其他可積極扮演的角色?值得探討。
2023年聯準會貨幣政策立場維持鷹派風格應已確定,但若美國經濟當真無法挺過長時間的高利率環境沖刷,通膨又屢打不退,進一步演變成更糟的狀況,將嚴重考驗央行主事者的智慧與政治風險承受度。
過去10年資金寬鬆多頭市場中,投資機構大部分時間都在思索如何賺取更高的回報率,甚至進入一些複雜與低流動性的結構型衍生商品交易或管理透明度低的加密貨幣領域,以期待打敗同業及大盤,高風險、高回報彷彿只停留在教科書本中……
美國、英國、歐洲央行皆連升息,後續影響正在發酵,有人認為通膨巨獸已被馴服,也有人認為應強力升息以打倒通膨,升息對實體經濟將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兔年台灣的經濟狀況表現又如何?
大通膨時代來臨,因應疫情、升息及通膨危機,如何在波動市場下找到新商機,成為各方關注焦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認為,通膨未來終究會下降,高利率不可能是新常態。
氣候、戰爭、疫情等因素紛至沓來,全球供應鏈因此受限或中斷,大宗商品價格飛漲,加上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加速復甦,造成2022年通膨快速上漲。但「危機就是轉機,轉機即是商機」,各國政府祭出各項因應措施,強化經濟韌性,企盼完成轉型,迎接下一波成長。
由於全球供應鏈受限,甚至中斷以及大宗商品漲價、COVID-19帶來的各種限制,與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加速復甦,2022年的通膨快速上漲,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地區能夠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