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膨時代來臨,因應疫情、升息及通膨危機,如何在波動市場下找到新商機,成為各方關注焦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認為,通膨未來終究會下降,高利率不可能是新常態。
氣候、戰爭、疫情等因素紛至沓來,全球供應鏈因此受限或中斷,大宗商品價格飛漲,加上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加速復甦,造成2022年通膨快速上漲。但「危機就是轉機,轉機即是商機」,各國政府祭出各項因應措施,強化經濟韌性,企盼完成轉型,迎接下一波成長。
由於全球供應鏈受限,甚至中斷以及大宗商品漲價、COVID-19帶來的各種限制,與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加速復甦,2022年的通膨快速上漲,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地區能夠幸免。
「現在,人們擔心通膨;未來,應該會轉而煩惱景氣下滑。」國泰世華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強調,打通膨一定會連帶打到經濟,唯有政府帶頭,結合製造業與金融業的力量,發展綠色經濟,才是台灣走向下一波經濟成長的最佳良方!
美國通膨率攀高,成為拜登須解決的首要問題,目前包括降低川普時代所訂立的中國進口產品懲罰性關稅稅率,且Fed極可能在不大幅增加失業率情況下,逐漸降低職缺率,避免薪資水準繼續攀升,形成物價上漲壓力。
美國Fed在6月15日提高了3碼的基準利率,是從1994年以來,利息升幅最大的一次,引起了股債市場巨大波動,6月物價指數更升高為9.1%,通膨更形惡化。美國民眾荷包縮小,拜登民調降到低檔,對11月的期中選舉恐造成不利影響,內外交雜的多重問題都正考驗著現任團隊的能力。
現階段台灣物價漲勢不斷,通膨率已經連續11個月超過2%,至2022年6月則是高達3.59%。台灣目前的通膨情況看似不如美國險峻,但是有若干隱憂,因政府在水電油氣、大眾運輸等相關層面的價格管制,使得消費者物價指數並未如實反映應有的價格上漲。
2022年,全球經濟受COVID-19疫情、地緣政治、通膨、供應鏈亂象等多重壓力侵擾,因此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不僅大幅下調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至2.9%,更點出停滯性通貨膨脹風險上升,恐引發全球大範圍的經濟衰退。
BIS警告,全球主要經濟體非常接近「墜入」通膨陷阱,物價快速上漲成為正常現象,主導民眾生活且很難平抑。而台灣央行今年也二度升息,展現對付通膨預期心理的決心。
疫情爆發以來,中國貿易順差和外國投資就不斷暴增,2021年的淨外匯收入達到了3,65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藉由分析中國的經常帳和金融帳,我們可以了解近期資本從流入轉為流出的原因,也能預測未來幾個月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