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融業面對台商及中國經濟環境惡化,已不可避免進行風險部位調整。據金管會數據顯示,銀行、證券期貨投信及保險業對陸曝險額創統計來新低。面對中國版「雷曼風暴」山雨欲來,我們需要做更好、更審慎的風險情境準備。
從全球金融海嘯到矽谷銀行開始的一連串崩潰倒閉,金融業面臨的風險不斷變化,從監管環境改變、金融商品限制,到利率帶動資產配置的影響,未來AI也會對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遷,皆考驗著金融業處理風險的方式。
2008年金融海嘯的救世主,現在岌岌可危。國際貨幣基金(IMF)更說全球朝破碎化發展,在此新全球化的趨勢下,將為金融業投下什麼深水炸彈?
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風控對金融業來說相當重要。銀行營運的核心取決於信用風險管理,不論科技如何進步,FinTech如何發展,相關單位仍需落實控管,避免金融危機銀行業者不自律的嚴重後果再次上演。
烏俄戰爭改寫了網路攻擊的教科書,利用網路資安能力當作武器,攻擊敵對的金融機構,以遂行其政治目的,恐成為一種新常態。
「若有完善的消費者保護機制為基礎,DeFi可望建立一個真正開放且觸及率更高的金融體系」。上述文字的關鍵詞正是「消費者保護」。一旦人們對DeFi的信任不再,就如同資源耗竭的土壤,什麼也無法栽植其上。
2010年之後,隨著世界各地從金融危機復原,監理機構把重點放在總體審慎改革(Macroprudential Reforms)。而現在,金融業撐過COVID-19疫情與烏俄戰爭動盪之後,監理界逐漸聚焦在非金融風險。
介惠基金會、金研院針對社會責任方面,邀集社福、金融及教育三大領域產官學合作,在「ESG永續社會進行式――2022社福金融教育」論壇中,倡議以財務社會工作提升財務脆弱者的金融素養,進而使其有良好的金融風險抵抗力。
就金融服務業者來說,公平對待並滿足每位客戶的需求,落實普惠金融目標,成為每一位金融服務從業人員的核心價值。尤其金融業是特許行業,執行公平待客原則更是責無旁貸。
如何讓大家能自信運用金錢、規劃幸福財務生活?全民金融知識A+巡迴講座列車活動從實務面出發,從基層扎根,教育學生盤點自身財務情況,透過台灣金融研訓院提出策略與作法,更能理解自己金融風險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