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完善的消費者保護機制為基礎,DeFi可望建立一個真正開放且觸及率更高的金融體系」。上述文字的關鍵詞正是「消費者保護」。一旦人們對DeFi的信任不再,就如同資源耗竭的土壤,什麼也無法栽植其上。
2010年之後,隨著世界各地從金融危機復原,監理機構把重點放在總體審慎改革(Macroprudential Reforms)。而現在,金融業撐過COVID-19疫情與烏俄戰爭動盪之後,監理界逐漸聚焦在非金融風險。
介惠基金會、金研院針對社會責任方面,邀集社福、金融及教育三大領域產官學合作,在「ESG永續社會進行式――2022社福金融教育」論壇中,倡議以財務社會工作提升財務脆弱者的金融素養,進而使其有良好的金融風險抵抗力。
就金融服務業者來說,公平對待並滿足每位客戶的需求,落實普惠金融目標,成為每一位金融服務從業人員的核心價值。尤其金融業是特許行業,執行公平待客原則更是責無旁貸。
如何讓大家能自信運用金錢、規劃幸福財務生活?全民金融知識A+巡迴講座列車活動從實務面出發,從基層扎根,教育學生盤點自身財務情況,透過台灣金融研訓院提出策略與作法,更能理解自己金融風險抵抗力。
為落實普惠金融,加強原民金融韌性,原民會、金管會及金研院開啟金融教育列車,並以各計畫強化原民金融知識,協助族人具備正確的金錢觀、理性的消費態度及養成儲蓄習慣,讓原住民族更有能力抵抗金融風險。
台灣金融研訓院2020年首度進行《台灣金融生活調查》,2022年再度進行全台大調查,國人平均金融風險抵抗力分數由2.77分進步至2.88分,基於全民金融教育經驗,期許藉由提升金融素養,強化民眾金融風險抵抗力。
國際透明組織或長期關注反貪腐議題之非政府組織專家來台實地審查,針對落實公約執行情形,與政府機關代表與非政府組織代表進行廣泛且深入的對話,專家一致認為,台灣正朝正確的方向穩健前進。
DeFi的系統性風險就跟KYC一樣,監理重點都是貨幣供給的入口跟出口,而且要避免銀行被虛擬市場控制,監理的重點也就不能放在會被影響的資產,而得放在持有這些資產的銀行。
詐騙手法日新月異,犯罪者利用民眾資訊不對稱的弱勢,以虛假訊息來訛詐民眾錢財。國人須具備金融防詐知識,隨時提高警覺,才能有效防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