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息利多加持下,銀行業可以放大格局,放手投入資源及人力推動數位、永續、國際轉型定位的大戰略調整。十年來首度升息正代表蓄積能量,積極創造一個正向「策略轉折點」的絕佳扭轉契機。我國央行自2010年第2季到2011年第2季啟動一波2.5碼升息循環之後,2015年第2季到2016年第2季因國內經濟景氣趨緩再回降2碼,這幾年存放利差逐漸縮小,銀行業資產報酬率(ROA)及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也偏低〔圖1〕,然而國內企業穩健經營,加上銀行嚴格控管資金風險,企業逾放比頻創歷史新低,資本適足率也逐年上升〔圖2〕,資產規模擴大但品
由2021年下半年開始,西方與亞洲大型央行之間的貨幣政策分歧越發擴大,歐美國家央行升息緊縮貨幣供給,發展至今,中國和日本央行很難不追隨跟進。各國央行須思考如何協調政策,否則利率飆漲,加重的利息支出恐加深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通貨膨脹持續攀高,歐洲超過7%,美國2022年2月更超過8%,歐元區達到5.1%,英國則為5.5%,寫下1980年代初期能源危機以來的最高紀錄,造成民怨四起。在就業整體稍有好轉的情況下,市場已有共識,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的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
Fed、台灣央行接連升息,對壽險業是「短空長多」,擁有多項優勢,同時,金管會顧慮到台灣壽險業的保單結構及經營特性,對2026年接軌IFRS17新制,都是正向助益。「美元及新台幣利率顯著上升,資產價值的確大幅下降,但負債面下降更多。」國泰人壽執行副總林昭廷在3月22日國泰金控法說會上,說明升息對壽險業的影響,若以接軌保險負債會計IFRS17的角度來算,利率上升雖造成淨值下債券資產價值減少,但同時間保單負債面評價也會大幅變動,一來一往,國泰人壽淨值會增加逾900億元,對2026年接軌將是正向助益。2022年首季,同時有
地緣衝突頻仍,應將資金朝利他自利與ESG績優的資產組合調整,嚴守未來成長題材須以資產價值內涵為基礎,如此風險與報酬將能維持合理的平衡,壓力測試下變動的時機將浮現絕佳契機。今年以來,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一直籠罩著四大干擾因素:(1)Omicron快速蔓延造成全球部分地區供應鏈恢復仍遇波折;(2)美國聯準會(Fed)因應通膨將利率政策明顯轉鷹而採加速升息;(3)2月底以來,俄烏戰爭造成油、氣、金屬、農產品等大宗物資供給失衡,引發進一步物價上漲與部分產業斷鏈;(4)4月以來中國大陸長三角、珠三角,乃至其他地區疫情擴散,引發
未來2至3年短線確立的是通膨加溫、升息循環、地緣政治風險、供應鏈重組;長線則是人口老化持續、ESG議題受重視、科技創新與基礎建設投資都會加快,投資心有定見,短線布局時也要掌握長線的趨勢。2022年注定是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一年。新冠疫情正式進入第3年,對全球經濟負面影響已慢慢浮現,防疫措施及費用造成生產及運輸成本大幅提高,並推動最終商品價格節節攀高。2020年12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1.30%,到2021年6月時年增率已達到5.34%。2021年下半年,俄烏衝突越演越烈,並更進一步進入戰爭狀態,導致油價與農產
隨著美、台啟動升息循環,金融業有機會迎接升息大利多,獲利可望隨之挹注,在升息創造有利機會下,也讓金融業更積極推動升級,如數位轉型、放款結構調整、擴大財富管理規模,以及ESG永續商機。美、台啟動升息循環,使長期以來身困低利差的銀行業、利差損的壽險業,終於取得獲利增長的反攻機會,而金融業也將持續轉型,希望帶動體質脫胎換骨,站穩未來發展的良好契機。華南銀行總經理張振芳指出,當前地緣政治風險、全球央行對貨幣加速緊縮氛圍、美國聯準會與我國央行陸續祭出升息政策,華銀面對變動,將靈活機動調整業務操作策略及持續強化韌性審慎因應外,
全球金融市場的高度整合,將使得金融制裁更快速產生效果,金融戰的威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大,西方國家正透過金融制裁打擊俄羅斯,俄羅斯盧布重貶、銀行擠兌,金融系統瀕臨崩潰,然而身在台灣,我們也無法置身事外,不能忽略現代金融世界的新戰爭型態可怕之處。俄羅斯與烏克蘭一戰,看似離我們很遙遠,然而這次西方國家透過金融制裁來打擊俄羅斯,現代「金融戰爭」(Financial Warfar)正在發生。因現今跨國金融網絡越來越綿密,全球金融市場高度整合,金融戰的威力比以往任何時刻都來得更強大。「核彈級制裁」重襲俄國!貨幣成子彈 央行
美國與歐洲採取的金融制裁,可能會大幅打擊俄羅斯經濟,但還不足以讓普丁停戰。川普卸任之前,美中關係大幅惡化,讓很多人都擔心這兩國即將爆發金融戰。但事後顯示,美中兩國只在特定領域進行了資本脫鉤,金融戰根本沒出現。真正的金融戰反而出現在俄羅斯,在莫斯科當局2月24日突然入侵烏克蘭的那天,美國的舊日敵手再次成為,或者說,至少再次暫時成為全球地緣政治的焦點。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丁心中根深柢固的民族統一野心,引發了二戰之後,全歐洲規模最大的武裝衝突,這場入侵目前已造成數千人傷亡,200萬烏克蘭人流離失所,釀出巨大難民危機。
中國也有它的問題,它的規模太大,改弦易轍並不容易,國內的各種巨大需求,會讓所有輕率的舉動都一次牽動十幾億人。它必須思考在危機發生時,到底能不能成功動用外匯存底,也得思考萬一自己猜錯,會付出怎樣的代價。眾所周知,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西方國家祭出了史上最強的經濟制裁,並且讓俄羅斯的國內經濟措手不及。這個決策來自一個很緊密的決策圈,直到最後一刻都滴水不漏。它成功地給大家一個驚喜,也成功迫使俄羅斯的經濟體系轉向中國,因而付出巨大的代價,然而這些代價其實是可以避免的。中國長期以來一直緊盯俄羅斯的政治,希望哪一天決定攻打台
作者感謝央行李榮謙參事以及台大經濟系陳旭昇教授給予的寶貴意見。惟本文內容謹代表個人意見,與服務單位無關,如有錯誤,亦概由作者負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國際針對俄羅斯央行前所未見的協同制裁行動,已癱瘓俄羅斯央行支撐盧布的能力,並大致切斷俄羅斯央行動用外匯準備的各種管道,使其金融體系陷入全面性恐慌中。俄羅斯在2022年2月下旬入侵烏克蘭後,國際間快速形成共識,並且對俄國在經濟與金融上實施多項制裁。在金融制裁方面,有兩項措施最引人關注。首先是2月26日美、英、加、歐盟(其後日、韓加入)決定將部分俄羅斯銀行逐出SWIFT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