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一聲雷!去年底由OpenAI開發的聊天機器人程式ChatGPT上線後,掀起了市場的熱烈反應。可預期的,未來將會有更多種類的AI服務相繼出現,這不僅會影響人們對電腦應用模式的理解,甚至可能引發人們重新思考:當電腦比人類更聰明時,人類還有什麼價值和意義?
「若有完善的消費者保護機制為基礎,DeFi可望建立一個真正開放且觸及率更高的金融體系」。上述文字的關鍵詞正是「消費者保護」。一旦人們對DeFi的信任不再,就如同資源耗竭的土壤,什麼也無法栽植其上。
加密貨幣/資產及NFT帶來的機會與風險,均為現在進行式,如何在立法上取得適當平衡,並兼顧金融穩定、消費者保護及防制洗錢等傳統金融監管議題,都值得努力。
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盜用客戶資產事件爆發後,先進國家紛紛研究納管加密貨幣的交易。但有律師直言,「如果交易的雙方都是在網路上,境外對境外,假設不落地,主管機關很難有著墨之處。」
台灣金融研訓院芬恩特創新聚落從2018年9月成立以來,陸續針對金融科技人才培育辦理相關活動,更協助金融業內部長天期的教育訓練,積極協助金融機構數位轉型、培育優質的數位金融人才,近期金研院與臺灣企銀共同舉辦「第一屆校園金融科技創意挑戰賽」,讓銀行得以積極前進校園,尋找優秀人才。
2022台北金融科技展今年回歸實體場地舉辦,匯聚產、官、學、研各方資源,並邀集多國貴賓、國際新創單位、國內金融業者展出最新金融科技,加上元宇宙素材,顯見疫後金融產業已有全然不同的面貌。
2022台北金融科技展推出台灣首個國家級金融科技競賽「2022台北金融科技獎」,金研院強調,將持續規劃舉辦,鼓勵金融科技技術研發與商業模式具有創新性與前瞻發展的業者,以及藉由共創合作推動金融數位化發展者,讓普惠金融能夠落實在台灣每個角落。
傳統銀行若能善用數位力量優化金融服務,透過手機等數位裝置,也能創造出和面對面一樣具溫度的服務,並提供比金融科技新創公司更豐厚的信任感。運用催生FinTech相關技術,如大數據和AI,更能提供傳統金融機構揮灑的空間。
數位轉型蔚為趨勢,台灣金融研訓院針對國內30家銀行進行「金融科技創新與數位轉型調查」,結果出爐,目前已有9成銀行啟動數位轉型,AI及大數據將是未來3年重點技術。
主導一銀數位轉型的資訊管理業務副總劉培文深信,數位金融改造是銀行業務改造的火車頭,未來,「iLEO」將進階為大平台,除了優化App介面,研發更多數位金融產品,開啟信貸、智能理財服務,更將進軍未成年與獨資企業數位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