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蔚為趨勢,台灣金融研訓院針對國內30家銀行進行「金融科技創新與數位轉型調查」,結果出爐,目前已有9成銀行啟動數位轉型,AI及大數據將是未來3年重點技術。
中國曾喊出波瀾壯闊的金融創新,原本看似能讓人民過上好生活,但在螞蟻金服、恆大等事件後,一串的「美麗經濟」珍珠項鍊陸續破碎,恐怕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線繩無法乘載這過重的夢想!
曾經在國際金融科技上最被人所津津樂道的阿里巴巴,自從螞蟻金服上市受阻後,已經喪失其活力。馬雲風波後,阿里巴巴會逐漸國有化嗎?
如同貝爾於19世紀發明電話,到21世紀智慧手機廣泛的應用,科技進展的路途相當漫長,但在COVID-19後疫情時代的供應鏈緊張情況下,無人載具必然革新下個10年的物流運輸、資料蒐集與傳播邏輯,帶來新一波應用革命。
高齡化、少子化雙重問題下,凸顯退休者對於投資理財需求的重要性,為積極配合信託2.0「全方位信託」推動計畫,從財產收益與人身照顧著手,並思考如何發掘更多的長照商機,將長照服務納入高齡金融規劃中。
我國金融機構獲利創新高,顯見調整體質已有相當成果,但「好還可以更好」,金融業必須投入更多資源,推動新型態具國際戰鬥力的本土人才聚落,透過人才加值創造新動能,衝刺新2兆元產值才能更有底氣。
疫情令經濟和金融不確定性增加,在被金融機構拒絕的貿易融資申請中,約4成來自中小企業,在獲得信貸和維持營運現金流方面遭遇困境。在區塊鏈快速發展下,全球供應鏈融資前景看好,可提供企業更精準且快速的金融服務。
對於大量成熟且老齡化的勞動力,未來如何提升技能已成燃眉之急。新加坡為健全金融產業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對於在職人力策略著重於工作保留、工作重新部署、工作專業化與工作領導力,透過交流縮小落差,增進跨世代之理解、尊重。世界經濟論壇(WEF)的2020年未來工作報告(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指出,因應工業4.0革命帶來的工作自動化趨勢,至2022年工作現行所需的核心技能有42%將發生改變,預估全球50%勞動力於2025年前需重新培養新技能(Reskilling),到2030年,需重新培養超過10
金融機構為讓金融服務能夠進入大眾生活,企業間運用API來串聯,提供消費者能在各種場景享受端到端的客戶體驗,並藉此創造各種服務新典範的金融生態圈。但要達成720度無縫新體驗,還有很多關卡待解決。在創新科技的引導下,金融服務正走向金融生活化的型態,讓消費者使用金融服務就如同日常中使用水電一般來方便跟有溫度,這可以說是一種金融新體驗。對金融機構來說,要逐步實現此一目標,初期需找尋志同道合的夥伴來合作,讓金融服務能夠進入大眾的生活,企業間運用應用程式API來串聯,提供消費者能在各種場景享受端到端的客戶體驗,並藉此創造出各種
金融科技崛起,金融業網羅人才的規劃從主要聚焦在金融核心本業的專才,已跨足科技業挖角高手效力,所需人才越來越多元,在政府相關單位整合資源協助下,將可為金融業培育更多良才,提升產業發展量能。金融科技(FinTech)趨勢浪潮來襲,想要躋身金融業捧金飯碗,除了最基本的金融證照外,現在還得多一張「金融科技鑑定證照」讓你在職場上更加分,因應金融數位化趨勢與金融科技環境,金融從業人員的金融科技能力也是金融業者篩選、培育人才的重點之一,由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的「金融科技力知識檢定測驗」,成為目前進入金融業的熱門證照之一。因應金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