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投資者週」邀請JAFP理事長白根壽晴演講,與金研院院長黃崇哲不約而同認為,民眾要增進金融知識、技能,才能面對未來高齡化、少子化、數位化的挑戰,不為資金短缺而苦,樂享退休生活。
大通膨時代來臨,因應疫情、升息及通膨危機,如何在波動市場下找到新商機,成為各方關注焦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認為,通膨未來終究會下降,高利率不可能是新常態。
台灣若跟美國簽訂雙邊貿易協定,以及加入CPTPP,將更能有效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裴洛西訪台之後,北京試圖祭出經濟懲罰,但能做的相當有限。
美國Fed在6月15日提高了3碼的基準利率,是從1994年以來,利息升幅最大的一次,引起了股債市場巨大波動,6月物價指數更升高為9.1%,通膨更形惡化。美國民眾荷包縮小,拜登民調降到低檔,對11月的期中選舉恐造成不利影響,內外交雜的多重問題都正考驗著現任團隊的能力。
2022年,全球經濟受COVID-19疫情、地緣政治、通膨、供應鏈亂象等多重壓力侵擾,因此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不僅大幅下調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至2.9%,更點出停滯性通貨膨脹風險上升,恐引發全球大範圍的經濟衰退。
IPEF目前只是一個蛻變中的過程,而不是最終決議,不但詳細內容有待磋商,可能的參與國是否參加,以及是否選項參加,都是未知數。唯有台灣參加這個協定,涵蓋民主價值與戰略利益的印太經濟架構,才不至於造成缺口,並提供更多貢獻。
立陶宛跟台灣一樣都是新興民主國家,但兩國相似之處也僅限於此,真要建立穩固關係,還是得從頭開始打地基。兩國關係要提升到戰略層次,還得補上許多努力。去年12月底,台灣政府買了大約2萬瓶立陶宛的蘭姆酒。這些酒原本是要送到中國,但在北京對維爾紐斯當局實施非正式的經濟制裁之後,就被擋在關外。自從去年立陶宛決定改善對台關係之後,其與中國的關係就一直處於冰點。買下這批蘭姆酒,是蔡英文政府的一步公關好棋,它的經濟影響力很小,卻讓台灣登上了每個重要國際媒體的版面,讓中國顯得小氣而且手法粗糙,而台灣則是相當精明。在政府買酒之後,台灣民
金融業的重大使命之一,就是設法讓未來子孫能夠安心住在這顆星球上。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因為政府沒有負起責任,金融業才得負起重擔,但其實金融單位監督產業的能力,很可能比政府更好。說到環保,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通常都被當成是失敗的例子。但它的初衷相當好,在它訂定的10年之前,世界各國曾經為了防止臭氧層嚴重破洞,制定了《蒙特婁公約》,以嚴格的法條限制空調與冰箱使用氟氯碳化物,事實證明《蒙特婁公約》相當有效,所以《京都議定書》就試圖模仿。但事後顯示,《京都議定書》過於嚴苛,因而失去效力。其訂立的減碳標準太高,直接把高排碳
早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全球總體經濟有「儲蓄過剩」的現象;但在未來幾年,人類需要投資同等規模的大量金額,以發展減碳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