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據經濟的時代,企業已深知「數據」的價值,但「氣候數據」對於大多數的企業仍是陌生。若能進行氣候資料蒐集、應用與管理,才能提升企業韌性,化氣候危機為轉機!
國際金融市場在2022年經歷40年來首見的股債雙空,全球市值減損2成以上。較一般金融商品流動性更低的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定位為機構法人、專業投資人專屬的「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項目,針對非上市公司、大型開發專案進行長期投資,經過此波市場的上沖下洗,投資組合價格越見真實,尋找有別於傳統資產的金融買方(Buy Side),吸引力大幅提升。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人認為各行各業都會出現黑天鵝效應。但到目前為止,美國主流金融界應該還不會發生像2008年金融海嘯等級的災難,那是數十年才會出現一次的事件。現在的狀況,比較像是重演2001年的網路泡沫,或者發生另一場完全獨立的市場內爆,某種程度上仍可能低估了嚴重性。
「世界投資者週」邀請JAFP理事長白根壽晴演講,與金研院院長黃崇哲不約而同認為,民眾要增進金融知識、技能,才能面對未來高齡化、少子化、數位化的挑戰,不為資金短缺而苦,樂享退休生活。
大通膨時代來臨,因應疫情、升息及通膨危機,如何在波動市場下找到新商機,成為各方關注焦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認為,通膨未來終究會下降,高利率不可能是新常態。
台灣若跟美國簽訂雙邊貿易協定,以及加入CPTPP,將更能有效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裴洛西訪台之後,北京試圖祭出經濟懲罰,但能做的相當有限。
美國Fed在6月15日提高了3碼的基準利率,是從1994年以來,利息升幅最大的一次,引起了股債市場巨大波動,6月物價指數更升高為9.1%,通膨更形惡化。美國民眾荷包縮小,拜登民調降到低檔,對11月的期中選舉恐造成不利影響,內外交雜的多重問題都正考驗著現任團隊的能力。
2022年,全球經濟受COVID-19疫情、地緣政治、通膨、供應鏈亂象等多重壓力侵擾,因此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不僅大幅下調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至2.9%,更點出停滯性通貨膨脹風險上升,恐引發全球大範圍的經濟衰退。
IPEF目前只是一個蛻變中的過程,而不是最終決議,不但詳細內容有待磋商,可能的參與國是否參加,以及是否選項參加,都是未知數。唯有台灣參加這個協定,涵蓋民主價值與戰略利益的印太經濟架構,才不至於造成缺口,並提供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