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盜用客戶資產事件爆發後,先進國家紛紛研究納管加密貨幣的交易。但有律師直言,「如果交易的雙方都是在網路上,境外對境外,假設不落地,主管機關很難有著墨之處。」
歐盟的這部新法律,至少將讓數位資產交易在當地變得更透明、更能預測,這對台灣有重要意義。
COVID-19爆發之後,人們都發現了實體供應鏈對整體戰略規劃的重要性。如今軟體業也開始注意這件事。
「與世無爭」的北韓正在偷竊加密貨幣,藉此購買非法軍火以及籌募急需的外匯。
加密貨幣問世以來,吸引越來越多的資本投入,讓它和「中心化」的金融市場連結越來越深,而現有金融體制當權者對它的批評,以及支持者對它的支付使用與投資,恰好如加密貨幣強調的去中心化,讓金融和價值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虛擬貨幣發展方興未艾,但各國態度大相逕庭,新加坡對開發虛擬貨幣科技、理解區塊鏈、智慧型合約相當感興趣;南韓態度則比較保守。雖然目前台灣對虛擬貨幣的態度謹慎,但若未來市場需求大幅提升,肯定會拓展出更大的調整空間。
隨元宇宙熱度竄升,虛擬通貨作為DeFi核心價值,討論度居高不下,銀行業應用區塊鏈技術,可望增強現有金融業服務,自中心化金融走向去中心化金融,翻轉現有銀行業營運模式,帶來效率與創新商機。臉書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10月拋出一項5年徵才萬人計畫,將招兵買馬用以打造模糊實體和數位界線的「元宇宙」(Metaverse),「元宇宙」這個詞彙瞬間席捲全球,外界普遍認為,加密貨幣將扮演元宇宙間不可或缺的要角。金融業或支付業亦漸漸嗅聞元宇宙商機,如萬事達卡(Master Card)10月甫宣布攜泰國、澳洲、
國際監理機構努力改變銀行對加密貨幣的看法,認為這些資產可積極推動金融機構進入創新和效率的新時代。新加坡甚至將加密貨幣納入一般金融商品監理,打造區塊鏈與Web 3.0的世界中心,希望在2030年加密貨幣經濟成真時做好準備。世界各國政府對於是否承認加密貨幣,以及其監理措施寬嚴各有不同。有的擔心加密貨幣可能對金融系統管控造成威脅,如中國人民銀行為防止加密貨幣炒作和洗錢,於今年9月宣布所有加密貨幣的金融交易皆屬非法,將嚴加取締。但美國及新加坡則將加密貨幣納入一般金融商品監理。事實上,國際監理機構也正努力改變銀行對加密貨幣的
DeFi可說是近來加密貨幣領域最熱門的關鍵字之一,也是在公有區塊鏈上,開發出來的金融應用程式。相較於傳統金融服務,DeFi有透明靈活的特性;但隨著DeFi的進展,也會不斷出現法律與監管議題的新挑戰,不可不慎。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 DeFi)問世迄今時日尚短,目前恐怕還找不到精確的定義。比較籠統的說法,是泛指所有在區塊鏈上執行的金融服務。這些金融服務包括存貸、保險、資產交易等,且隨時間展延而種類越趨多元,共同特點是:理論上不存在交易雙方之外的第三方角色,一切服務流程都憑藉電腦程式
元宇宙議題發燒,在虛擬世界中將衍生大量金融服務,包含交易、借貸和保險等,預期去中心化金融將成為支持的重要底層建構。金融業若能掌握DeFi潛力,超前部署並加以應用,可將危機變為新契機。2014年,當紐約監管機構正在探索管理比特幣的方法時,華爾街擔心,若監理機構監管加密貨幣,將會使其合法化,可能威脅到金融業。那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的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稱,加密貨幣是一種「可怕的」價值儲存手段,同時也被用於非法目的,一時間,金融業呼籲加強管制,甚至禁用的呼